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社區發揮包容性

臺灣夢 2017/11/20

宜蘭縣的南澳鄉由七個社區組成,裡頭的人口幾乎都是泰雅族原住民。其中最東邊的社區叫「東岳」,隔著一條馬路就是太平洋,經濟條件不太富裕,多數的人只能出外討生活,孩子下課後,成群結伴在路上玩耍,有些人則流連網咖,不少隔代教養的家庭更因為長輩的溺愛,出口成「髒」、行為像小霸王,聽到這裡很多人會想,要這些孩子乖乖的坐在教室上課,怎麼可能?但臺灣夢基地的專案人員簡欣美就是有她的辦法!

社區是最了解自己的社會單位

臉上時常掛著笑容的基地專案人員簡欣美,正是南澳鄉東岳社區的在地人,她和這群孩子一樣,小時候也會趁著爸媽不注意,就溜去溪邊玩水、流連網咖,這群孩子可以說是她小時候的翻版,小朋友有哪些舉動、玩什麼把戲,幾乎都能落在她的想像裡,欣美強調,這群孩子並不壞,只是缺少適當的陪伴和照顧,欣美管理這群孩子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想作「以前的自己」,以前會希望大人怎麼陪伴自己,現在就用實現這套模式在孩子身上。

想當然,孩子得到了尊重,自然就沒有不聽話的理由。 是啊,有誰會比當地居民還要了解自己社區的孩子呢?   「社區是最了解我們的單位」這句話不僅用在欣美與小朋友的相處上,更能用來說明欣美會留在社區擔任發展協會工作的原因。高中畢業就決定先出來工作的她,面對學、碩士滿街跑的社會,一度求職陷入困難。這時機會來的巧妙,社區發展協會貼出尋找找行政人員的需求,儘管欣美當時的學歷僅有高中畢業,因為社區內的居民們平常就彼此熟識,加上理事長對於她欣美在做事的態度與能力上都頗為肯定,便邀請她加入協會、一起替社區服務。   社區就像一個龐大的家庭, 它伴我們成長,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 有著強大的包容性便是社區的特性。  

改變孩子需要的是同理心

無論是建築業的粗工或是大車駕駛,都是這裡常見的職業。繁重的生活壓力壓的大人們喘不過氣,自然也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影響部分孩子們在禮貌與規矩上有些不佳,欣美剛接專案人員時,看到好幾個小朋友很會罵髒話、不受教的樣子一度挫折的認為自己沒辦法帶好這些孩子。

形容自己是邊哭邊做這個案子的她,有天突然意識到,自己會有想放棄這個案子的念頭,但為什麼這群孩子卻仍然每天到基地報到?甚至走在路上還會問她:「老師,今天要不要上課?」欣美說,有的時候是為了案子加班作業,孩子看到基地的燈亮了,就會跑來問:「今天基地有開放喔?」便嚷嚷的吵著要進來,「原來這群孩子頑皮歸頑皮,但沒想到是真心喜歡來基地玩」,這下欣美找到治小孩的辦法了!

欣美把孩子聚集起來,像是大姊姊和弟弟妹妹約法三章那樣,「如果你在這裡一直講髒話,這樣你就不能讓基地享用福利!(意思就是不來能基地)」沒想到這招馬上奏效,即使偶爾還是會聽到孩子句中帶髒字,但已經不是那種惡意相向的那種,也看的出來孩子努力在改變。   雖然為了孩子們的行為頭痛,但欣美堅持給孩子尊重和自主管理,「除非是他覺得來這裡不開心,自己不想要來,那我也不會阻止他離開,不然,我不會主動趕他們,因為他們都是社區的孩子。」欣美笑著說,那些離開的孩子,「是去追求自己更美好的世界啦!」  

一年四季都在改變的夢想

說起讓這群孩子留在這裡的原因,除了是基地老師們的關懷與照顧外,部分的成就也得歸功於欣美積極的在為孩子尋找具有特色的課程。有一次基地在問小朋友未來夢想時,有名小女孩就說想當巷口的便利商店店員,讓在場的老師哭笑不得,欣美說,正因為這裡的資源不比都市,很多孩子的視野受限,不知道社會上還有哪些職業、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念書還可以做什麼,所以她更希望利用基地的資源讓弭平這個差距。   她找來不同行業的從業人員,跟小朋友分享工作的心得,有時是透過電影和故事引導,這種課程對小朋友的啟發性特別大,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人說:「我以後要當醫生!」、「我想當老師,教小朋友讀書。」、「我要當探險家,到世界各地去探險。」問起小朋友們的夢想,他們每個人都講得很大聲,欣美笑著說:「他們的夢想常常在變啦,你明天來問他們可能又不一樣了。」   定期的電影播放,也是基地小朋友最期待的課程之一。對於都市們的孩子來說,電影院絕對不是個陌生的地方,但對於這裡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連電影院長什麼樣子都沒看過,「大人都在忙,怎麼可能有時間帶他們去看電影,更不用說那些隔代教養的孩子,阿公阿嬤可能自己也沒看過」為了讓這些孩子們也能享有不同的娛樂,欣美也常常利用基地的投影機,帶著孩子們欣賞一部又一部的電影,有趣的是這裡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卡通」,像是多啦A夢這種。   「他們現在最想學的,是魔術。」因為在卡通裡看到了魔術師而產生的崇拜,讓孩子們天天吵著欣美想要學魔術,師資是許多偏鄉最困擾的事情,這裡也不例外,從台北來的火車一天只有四班,欣美笑著說,她還得去煩惱暑假來臨前要去哪裡找老師來教魔術,  

活潑好動的天生射手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這裡當然也少不了體育性的課程,不管是足球、籃球或是游泳,小朋友在課堂間永遠是精力充沛,而三年前成立的射箭隊,更是許多小朋友們爭相搶著要加入的運動。   熱身完成後,在操場上架起靶紙,射箭隊的小朋友們一個一個戴上護具,準備展開練習。射箭原本就存在於原民部落的文化中,由於發現小朋友對於射箭的興趣,為了讓他們發洩多餘的精力,東澳國小成立了射箭隊,三年下來不但在國內的比賽拿下不錯的成績,更在2016年獲邀到美國參加邀請賽,「為了籌措參加邀請賽的經費,我們還帶著小朋友義賣自己做的飛魚乾。」雖然有一些補助可以申請,但欣美認為要讓孩子們體會到「有付出才會有獲得」,在自己能力範圍可以負荷的情況下,她希望讓小朋友們更能體會賺錢的不容易。  

社區  永遠是最堅強的後盾

談起基地,一位小朋友的媽媽很開心的說,由於工作回來都晚了,常常沒辦法照顧到小朋友,有了基地之後,不但不用擔心小朋友自己在家有沒有吃飽,小朋友回家後也會分享在基地的課程,讓親子之間有更多互動,也開始會主動跟長輩打招呼「不然,以前在路上遇到親戚都像沒看到一樣。」   雖然在都市的我們可能已經漸漸感受不到社區的應有的功能與溫暖,但是在東岳這裡卻看到從老人(東岳社區也有在做老人長照,但非本文敘述重點,因而未納入)再到像欣美這的青年,最後向下延伸到孩子,都因為社區發揮應有的功能而受惠。我想欣美和所有在地志工所做的,不僅是反饋社區,更重要的社告訴所有東岳人,「不管未來他們留下或是離開,都希望他們可以記得,受挫的時候,社區永遠都會張開雙手迎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