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臺灣夢」社區辦公室的電話急促聲響起,志工趕緊接起來,原來是小尤的阿姨急忙打來問,小尤的作業題該怎麼回答?原本以為孩子有甚麼緊急事故的志工這下才安心。下午小尤來到社區聊到早上的電話,天真地說:「我想把作業寫好,收集足夠的好寶寶點數,換一個玩偶送給阿姨啊!」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喜歡玩偶的小尤,這些時間認真集點,原來是為了要送禮物給爸爸的女友、沒有血緣的阿姨。

▲社區的氣球課,是小尤最喜歡的多元課程,他能折出不少變化多端的造型氣球。
志工說起這位懂事的大男孩,其實曾是基地裡的問題人物,當時他像防備心很強的刺蝟,沒人能親近他。有一次,小尤因為好玩逗弄社區小妹妹,卻讓小女生覺得不開心馬上放聲大哭;志工安撫她後,追問小尤為何有此舉動,他卻嘴硬地說:「我又沒有欺負她!」
志工試圖了解小尤行為背後的原因而聯繫家長,不過還沒找到他爸爸,反而意外跟爸爸女友聯絡上,也就是小尤口中的「阿姨」。阿姨告訴志工,小尤爸爸一直有情緒困擾的問題,可能因為這樣,小尤才受影響,志工也隨即想起小尤說想學跆拳道的原因是「這樣就沒有人可以欺負我了!」推測孩子行為背後的關聯。
不僅小尤的心理需要調適,他家裡經濟也是另一個難題,小尤爸爸沒有工作,父子兩人僅能靠補助款度日,因為沒什麼錢,只能租下一間舊廟的香客房居住,這裡人煙稀少,位置偏遠,而且他們住的房間不到二坪,沒有廚房可以煮飯,只有一台電鍋加入食物,平時一家人大多外食,偶爾把隔夜飯菜加熱吃了。至於廁所跟浴室也只能使用外面的公用空間,生活非常克難。

▲小尤一家住在舊廟裡的香客房,人煙稀少,位置相當偏遠。小尤家租屋房間外的空地,堆放著施工材料與雜物。
阿姨搬來同住之後,為了讓小尤有自己的空間,因此用層板搭成「二樓」讓他看書寫作業;不過阿姨很擔心層板會塌陷,每天都在祈禱這隔板能撐久一點,也心疼他們父子倆的遭遇,所以把自己辛苦工作的薪水拿來家用,生活開銷才勉強打平。種種壓力排山倒海而來,直到她接觸「臺灣夢計畫」後,事情才有了轉機。

▲小尤一家三口的房間,室內不到兩坪,為了讓他有多點空間,大人們另搭一層隔板,讓他在「樓上」寫作業。

▲每次要上「二樓」寫作業前,小尤需要自己搬梯子爬上去。
雖然小尤剛到社區基地時像個小刺蝟,不過在志工長時間的陪伴下,他那鋼鐵般的心牆也逐漸軟化,不只臉上出現笑容,現在也能跟同學打成一片,還主動照顧低年級的學弟學妹。而且他參與在地化才藝課程時很投入,特別是氣球課,還時常跟志工分享自己完成的造型氣球,大家都發現他變不一樣了。
前些時候,小尤做卡片送給阿姨,還在卡片中寫下「我愛你」的字樣,讓阿姨心裡相當激動。「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把我當媽媽,但我是真的把他當自己的孩子照顧…」有時阿姨幫小尤複習功課,小尤的態度並不友善,會讓阿姨懷疑是否自己的身分不適合管教他?社區志工知道後,也協助改善這個狀況。

▲小尤親手做卡片送給阿姨,還在卡片中寫下「我愛你」,讓阿姨非常感動。
志工鼓勵阿姨參與社區活動,並透過團體課程增進彼此的親子關係,慢慢地小尤懂事了,他們的關係也愈來愈好,阿姨更成為社區志工,繼續學習如何照顧孩子。下一步,社區志工們還幫忙募集衣物給小尤,特別是冬季的厚外套,對於住在山上的他們來說相當適用。
因為「臺灣夢計畫」,小尤家的生活改善了,現在不僅孩子有營養餐食可以吃,也能接觸豐富的在地化課程,而精神上最富足的是志工給予的溫暖與陪伴,成為一家人持續邁進最充足的養分。

▲小尤(右二)常跟同學打成一片,每晚在社區基地都是他最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