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寫了自己的手可以做事、寫字、彈琴、握手、拍手,希望志工姐姐的手可以「教自己功課、畫畫、牽手去散步、幫我綁頭髮」,但,剩下最後一隻手指頭,花花想了好久,煩惱不知道該不該說出口,突然有個聲音:「當我媽媽。」
「嗨,你好啊!」 中信愛心志工黃珮茹以親切的口吻和第一次見面的花花問好。
這是珮茹擔任課輔志工的第三個夏天,花花是珮茹陪伴的第二位孩子,「認識時,花花剛上小學,有著一雙大大的眼睛,個子嬌小,是一位好可愛的小女生,但隱約覺得與花花築起一道高高的牆,充滿著防備。」不過珮茹想,這也許是育幼院孩子成長背景的因素使然。
幾次課輔服務下來,珮茹觀察到花花年紀雖小,但身體內部卻像是住了一隻大恐龍,無法好好地坐在位子上,看不順眼認真寫作業的其他小朋友,有人聊天時,她還會跳到桌子上大喊安靜,珮茹不敢相信這是那個外表嬌小可愛的花花。有一次,花花難得認真寫起作業,不小心寫錯時,居然拿著筆用力敲著桌子,發出極大的聲響,嘴裡還振振有詞:「這是題目出錯了,不是我的錯!」陪伴花花走過一年級的這段時間,讓珮茹覺得時間好漫長,回家時與媽媽分享志工服務的過程,媽媽告訴珮茹,等花花長大一些,個性會慢慢穩定下來,於是珮茹重新整理心情,思考著陪伴花花的好方法。
暑假過了,第一堂課是國語,花花自動自發地翻開書,朗讀課文,還完成功課,然而,讓珮茹感動的情緒只維持了幾分鐘,隨之而來,第二堂課的數學,花花又恢復往常那個大姐頭的模樣,來回教室製造混亂。珮茹這才發現,花花喜歡國語!於是每一次陪她時,就會帶上一兩本適合花花閱讀的故事。
繪本的導讀,讓陪伴關係有了新改變!
剛開始,花花有一頁沒一頁地翻,但珮茹觀察到這招能有效地哄騙她坐在位子上,直到有一次花花認真看了「小巫婆的心情夾心糖」的繪本,讀後還和珮茹分享心得:「書裡的恐龍好可憐,被大家當成是壞恐龍,還欺負他。」這本書原先寓意是教孩子用文字來形容不同程度的快樂、悲傷、憤怒的心情,但從花花讀後心得卻也透露出,原來她表面愛欺負人,內心卻有幫助弱者的正義感,甚至以為自己當大姊頭就不是弱者,於是出現這種反差的行為。
也許,是孩子給的起心動念,在花花二年級升上三年級的暑假裡,珮茹加入了品格故事志工的培訓。某一天上台說故事前,珮茹跟花花說:「姊姊今天是來說故事的喔!」那堂課,花花聽得很入迷,不但沒有吵鬧,還是稱職的小助手,而且很多時候想要舉手發言,卻又害羞卻步、不知所措。珮茹發現,這一兩年花花的個性漸趨穩定,給她很大的鼓勵,希望花花能夠越來越好。
四年級的花花開始可以安靜寫作業,也不會再去欺負人,但是幾乎沒有人和花花一起玩、一起聊天,大概是因為花花以前愛欺負別人,大家不太敢靠近她。珮茹說:「希望有天花花能了解,欺負別人不會變強,甚至會讓自己成為人際關係中的弱者。」

▲(左起)黃毓秀、黃珮茹、邱中玉是陪伴花花的中信課輔志工姐姐們
孩子們升上五年級,除了課業輔導之外,針對高年級的孩子,中信慈善基金會安排每月一次的正向人際與生活能力訓練課程(簡稱PILOT),引導青少年孩子調適同儕壓力、加強溝通與社交技巧等。有次老師請大家在海報紙上,畫上自己與志工的手,接著寫出自己的手可以做什麼?希望志工姐姐的手能幫你做什麼?花花寫了自己的手可以做事、寫字、彈琴、握手、拍手;希望姐姐的手可以教自己功課、畫畫、牽手去散步、幫我綁頭髮,但,剩下最後一隻手指頭,花花想了好久,煩惱不知道該不該說出口,突然有個聲音:「當我媽媽」。這句話在珮茹心裡震盪了好一會,然後輕輕地回答她:「可是手不能當媽媽,只能幫妳抓癢!」然後手就在花花身上搔癢,好讓這個話題跳過去,但到下課前的閉眼靜心時刻,珮茹的眼淚卻停不住地流下來…

▲PILOT課程靜心時間,聽到花花(前排左)希望自己能當她的媽媽,志工黃珮茹(前排右)忍不住掉下眼淚。
現在花花常跟珮茹說長大以後想做的事情,說要到台北唸大學,這樣就可以跟珮茹姐姐見面,珮茹笑著說:「這個願望好棒,但現在妳要先唸完國中、高中,還要認真唸書這個願望才會實現喔!」
隨著花花慢慢長大懂事,珮茹理解到,這幾年的陪伴希望讓孩子意識到:只有自己成長才能帶來改變的契機,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未來,志工雖然無法長久陪伴,但關心一直都在,這正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助力!

▲花花親手畫下自己與志工姐姐珮茹的手,透露出倆人情誼深厚、互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