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少了青壯年的弱勢農村如何再造?

臺灣夢計畫 2018/02/12

少了青壯年的弱勢農村如何再造?高雄中路社區堅持為孩子開啟「不一樣的未來」

初造訪高雄中路社區協會,孩子們剛上完社區安排的書法課。孩子們見到訪客,興奮地跑進跑出,還紛紛亮出他們剛寫好的書法,非常得意。這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同時一起奔跑,二層樓高的社區基地就像地震一樣晃動起來,讓我們紮實感受到孩子們滿滿的熱情與活力。

位於台南高雄交界,縣市合併後,歸屬於高雄市的阿蓮鄉中路社區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村,以盛產甜美的玉女蕃茄、芭樂、烏香芒果及牛奶蜜棗聞名。

中路社區如同典型的台灣農村情景:人口外移嚴重,年輕人到外地打拼,留下「老」「小」在家鄉,將孩子託給長輩照顧,隔代教養及新住民家庭比例高。但阿公阿嬤忙於務農,沒有多餘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們放學後無處可去,只好四處遊蕩「暖暖蛇」。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孩子們接觸外界刺激的機會少,課後學習資源嚴重不足,也讓孩子們陷入弱勢循環。

但這樣的狀況正在改變。自警界退休、現固定每天駐點在中路社區基地的楊國華,與國小初中同班同學的現任理事長高天尚,是翻轉中路社區的二位靈魂人物。

有感於他們這一代人有天「終將老去」,少了青壯年,社區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高天尚與楊國華召集志工群申請「臺灣夢計畫」,提供孩子陪伴與多元課後學習資源,為他們開創不同的機會,也希望教他們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當他們認同自己的社區及出生的地方,以後,也就換他們那一代人回來貢獻這個社區,為這個社區做一點事。」楊國華說。


(左起)楊國華大哥、高天尚理事長、趙珮云及陳思穎老師

由年長者關懷服務,延伸兒少照顧服務
笑稱自己警察退休後,遊手好閒只好當「遊民」的楊國華,看似嚴峻的臉龐下,卻有顆非常柔軟的心。這樣「鐵漢柔情」的熱忱,也被孩子們私下暱稱為「楊爺爺」。

楊國華說,一開始社區協會是做65歲年長者的關懷服務,每週一次請年長者來社區上課、跳舞,讓長輩們能「出來走動走動」,獲得一些新的知識,彼此交流、刺激。如此積極聯繫在地居民情感,也讓縣市政府社會局將中路社區協會列為重要的「老人關懷據點」。

「中路社區是很典型的弱勢偏鄉地區。」高天尚回憶道,「社區做年長者服務有成,受到地方人士推薦,認為我們可以把團隊的能量延伸至弱勢孩童,於是我就去找了一些志工申請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對我來說,這不僅是我想做的,重要的是這些志工也想做,他們答應,我才去申請。要做社區服務,人是最重要的核心,沒有這些志工我怎麼申請這個計畫?」

高天尚繼續說,「中信非常用心,他們派專業的團隊來教我們怎麼做,縣市政府、區公所也都來協助我們,」不只提供社區組織人力與經費補助,還透過由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學者專家及各縣市政府社會局代表所組成的專業培力團隊,進行社區訪視及志工培訓。

中路社區築夢基地成立後,除了提供社區孩子課後的陪伴、輔導之外,也規劃許多才藝課程,為孩子們的未來打下基礎,就像中路社區築夢基地上方貼出的書法對聯「守護兒少,中路再造」一樣,堅定有力。

做社區服務,人是最重要的核心。

向下扎根翻轉,往上改變整個家庭
然而,中路社區的孩子普遍缺乏家庭的關愛與支援,「跟城市比起來,草地(鄉下)這裡人情味是比較有的,很少孩子是沒飯可吃。但父母離異、隔代教養或新住民家庭的狀況比較多,在家庭教養上就容易對孩子造成一些影響。」高天尚語重心長地說。

原先在台南永康工作,結婚後移居中路社區,因緣際會下到社區擔任專案教師的趙珮云分享,今年社區基地收了一位孩子,爸爸是貨運司機,工作時間很長、媽媽是越南籍的新住民,個性比較內向,也不太說話或與其他人互動。這孩子除了不太有人際互動的經驗之外,她也是有亞斯伯格症的特殊生,「她剛來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其實有觀察到她的特殊狀況,不太會主動去跟她玩,所以她大部份時候都是一個人。」

「她剛來我們社區上課的時候,會掀衣服、大叫、吐口水,上課的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去影響其他孩子,因為我們也不是特殊教育專業出身的,一開始我們實在很困擾。」珮云老師說。

後來透過區公所及高雄市社會局的引薦,請了特殊教育專業團隊進駐輔導,並到學校、社區做培訓,「我們才知道她以前那些很大的動作或是情緒,背後代表什麼意思。」

「自從她加入我們社區之後,她越南籍的媽媽也一改之前足不出戶的習慣,主動來擔任志工、跟孩子一起學習。」原先很少跟外界接觸的孩子家長,變得願意跟人互動,也更融入社區。看見孩子明顯的進步,進而帶動整個家庭的改變,珮云老師也感到很欣慰。


高天尚理事長與楊國華大哥

整合社區力量,「網住」墜落中的孩子

高天尚談起另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孩子,他說,那個孩子的父母有前科在身,現在回鄉種田,因為農忙經常晚歸,家裡都沒有人。孩子唯一的「朋友」就是一隻狗,平常沒事就帶著狗到處閒晃,翹課、三字經五字經樣樣來。社區鄰里一開始背後偷偷稱孩子為「野生的」,字裡含義間帶著貶低。「但楊大哥那時候將他帶進社區基地,現在這個孩子改變成長很多,從我們社區畢業升上國中,還會常常回來幫忙。」

「因為我以前做過警察嘛,社區這裡每一個人我都認識,原先他爸爸不願意讓他來,我就去跟他爸爸講,他爸爸後來也很願意配合。」楊國華笑著說。

「最主要是,這個孩子進來的這段時間是他即將進入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時期,剛好我們給他銜接,」高天尚說,這就是社區的力量。透過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最能「借力使力」整合社區與在地資源,有效解決在地孩子們的問題。 高天尚說:

我認為家長的觀念需要再多溝通,來我們社區基地,孩子們可以跟同儕之間相互學習、訓練生活常規。
當他們認同自己的社區及出生的地方,以後,也就換他們這一代人回來貢獻這個社區,為這個社區做一點事。

「有時候覺得很難做、不想繼續辦下去的時候,想起家長曾經給予的肯定,說中路『不能沒有你』,也看到孩子們的轉變及成長,就讓我們又有持續下去的動力。」


中路基地的孩子正在寫作業

給予不一樣的機會,開啟孩子未來的可能
「臺灣夢」的資源進駐後,基地為孩子們安排了充實的課後學習活動,週一書法課,週四學打鼓,週五上英語,週三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烹飪課。

楊國華大哥說,週三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間,孩子們會跟珮云老師討論決定這週要做什麼,志工們會將基本材料都準備好,傍晚四點由志工媽媽阿姨帶孩子自己動手做餐食,「自己的飯自己煮、自己的麵自己炒,」做完、吃完之後,整個社區基地就全體動員大掃除。楊大哥認為,培養孩子們的自信與成就感,就要從日常生活教育做起。

我們要教他們學會如何「獨立生活」,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到楊國華大哥為孩子們的付出,珮云老師非常敬佩地說:「他跟小朋友『搏暖』(台語,意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心、陪伴)培養感情是真的非常用心。小朋友嘴上說他很囉唆,但來到基地的時候都會先問楊爺爺在不在,覺得一天沒見到他就怪怪的。」擔任基地英語教師的陳思穎也說:「在楊大哥的引導之下,這些孩子們開始懂得尊重他人,這是我覺得孩子們改變最多的地方。中信臺灣夢計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不一樣的機會,真的很棒。」

偏鄉孩子的希望:不僅要扎根,也要向外播種
要逆轉偏鄉困境,絕不是把同一套資源挹注的模式複製在任何一個弱勢地區。中路社區與縣市政府、社會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能夠即時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資源。

臺灣夢基地想做的,不僅是讓孩子有學習的空間,更要累積他們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同高天尚及楊國華所堅持的,「築夢基地不是作課輔或安親,我們要做的是訓練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並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成就感。」當孩子們有不一樣的機會及未來,將來也能夠回來貢獻社區。這就是「臺灣夢」計畫的精神。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ctbcfoundation/88951

 
文字標籤:臺灣夢計畫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