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以在地環境生態課程往下扎根

臺灣夢計畫 2018/02/12

以在地環境生態課程往下扎根,南港久如社區助弱勢孩子建立自信與歸屬感

汽車一路駛過中央研究院,研究院路二、三段交叉口「九如公園」綠地下方,是如今已恢復原貌、溪水清澈可見底的南港四分溪。仔細觀察四分溪溪底,甚至還有游動的魚群,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是繁華的台北市,難以想像過去曾是污染嚴重之地。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這裡也是南港區貧富差距最懸殊的地方。

位於台北市南港軟體園區與中央研究院後方的久如社區,或許可說是標準的「不山不市」邊陲地區代表。相隔一條四分溪,對面是新落成的豪宅,這一側卻是低矮破舊的平房。除了景觀,在地的社區問題也和其他台灣偏鄉地區相似,許多家長白天在外為生計奔波,社區內只剩老人與小孩。孩子缺乏家長照顧,衍生出安全與營養不均的問題,也更加劇原本社經弱勢的狀況。

針對久如社區兒少問題開始進行改造與翻轉的,是林口長庚醫院系統工程師退休、現任南港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謝建志。在當地出生、成長的謝建志說,他會挽起袖子跳下來做這些事,自始至終就是為了「希望讓家鄉變得更好」的理念。


正在解說四分溪及久如社區環境生態的謝建志理事長

為守護環境生態組河川巡守隊,社區意識開始凝聚
七年前,南港久如社區內的上游廢土廠排放廢水,讓水質非常清澈的四分溪遭受嚴重污染,謝建志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協會,向政府申請「封溪護漁」,而從這時開始,謝建志便踏上了社區工作的道路。

一開始推動「封溪護漁」時,協會與當地居民一起攜手組成河川巡守隊,培訓志工,現在越做越大,如果你有幸參與每個月一次的「淨溪活動」,可以看到臺灣夢的孩子擔任四分溪的「小小導覽員」,親切又專業地講解這裡的文化、生態。同時協會也與小農合作,運用當地盛產的綠竹筍,推出竹筍粿包等因應時節的在地農產品。

一步步,久如在地居民的社區意識開始凝聚起來。這時,謝建志也看到社區內的種種問題。

謝建志說,「不光是環境生態,社區內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很多,佔了社區總人口的16%,我們也覺得需要發展社區年長者照顧這一塊,」包含每週一三五的年長者共餐、關懷訪視,及社區活動的推廣,「政府有做的,我們這裡都有做,甚至我們做得比政府還多、還積極。」

先從參與開始,人跟人之間有一個互動,慢慢地就會開始關心這個社區、這個社會。當你沒有參與,沒有記憶,你就沒有那個情感。

有了在地居民共同的認知與共識,久如社區協會不僅屢獲得衛福部績優社區,也開始針對社區的弱勢家庭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餐食、開辦多元化課程,希望能透過教育來扭轉弱勢。

謝建志希望久如社區築夢基地能做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透過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能「借力使力」整合社區與在地的資源,最能有效解決孩子們的問題。

成為「臺灣夢基地」後,久如社區透過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專業資源的進駐,也讓社區的孩子獲得應有的照顧。「剛開始做環境生態教育是跟社大合作,加入中信臺灣夢計畫後,有專業的團隊來輔導,甚至我們能夠聘請專案社工師,將資源整合串連起來,那就完全不一樣。我們社區自從專案社工師進駐後,每年評鑑都得獎!」謝建志笑著說。


(左起)蔡弘睿社工師、謝建志理事長、孫孟媛專案經理

將廚房搬進社區,「樂食堂」用餐食溫暖孩子們的心
隨著天色逐漸變暗,一盞盞明亮燈光開啟,久如社區築夢基地內的「樂食堂」每天傍晚五點半準時開張。這是孩子們每天最期待的一刻。

廚房志工阿姨叔叔們,每隔一天就上菜市場採購新鮮的食材,採買回來的食材,還會進行分類管理、紀錄,就是要為社區的年長者及孩子們做好最確實、最專業的衛生把關。

「我們每個月會有一次當月菜單擬定的過程,配合時令,絕對不會跟學校的餐食重複到」,大學社工背景、修習過公衛學分,現任久如社區基地的專案社工師蔡弘睿分享。為了避免和學校營養午餐重複,「我們都會跟學校要營養午餐的菜單,每個月擬菜單的時候,也同步請營養師去檢視、調整,務必確保菜單上的各種營養或蔬菜是否足夠等」,蔡弘睿說。

設計菜單需要更多巧思,不是照本宣科就好。「像蛋白質的補充對孩子來說就很重要,不是只有鮮奶,我們還會用水果豆漿、優酪乳等依據小朋友各自的情況來幫他們補充」蔡弘睿說。「有時候跟孩子強調營養均衡的重要性,他們可能還不是那麼明白,所以我們會規劃讓孩子自己做餐點的活動,當他們瞭解製作餐食的辛苦之後,就比較不會去排斥或挑食。」


蔡弘睿社工師

不光是餐食上的照料,築夢基地更提供另一份「愛」,讓缺乏家庭支持的弱勢孩子,也能像是擁有「第二個家」一樣,安心成長。

「每個月我們還會跟廠商合作提供一個免費的公益慶生蛋糕,為社區的孩子們辦慶生會。」謝建志說。

被孩子們暱稱為「媽祖婆」、與謝建志同為國小同學,現任築夢基地專案經理的孫孟媛也分享,有個孩子洋洋(化名)一開始來的時候非常彆扭,脾氣一來就拎著書包走人,也不知道跑去哪裡。

後來,洋洋對基地產了信任感之後,現在他再怎麼不高興,五點半還是會準時回來乖乖吃飯,因為吃飯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在社區基地的「樂食堂」用餐,他就不用等到爸爸九點下班回家才能吃飯。孫孟媛說:

有時候孩子的培養不是一直線的,我們幫助孩子帶出他的活力與自信,將他們失去的時間找回來,當孩子在態度、行為各方面的認知做出改變,就是成功了。臺灣夢計畫,就是給孩子們一個可以做夢的空間。

可以安心信任的社區築夢基地,看見並發掘孩子們的專長及潛力
回想加入久如社區築夢基地的過程,社工師蔡弘睿感性地說,早期他在台北市社會局中一個計畫擔任社工,需要跑3、40個社區發展協會,已經不叫蹲點而是像LED小綠人一樣總是跑個不停了。

他認為,久如社區是用非常「社區營造」的方式在經營社區,而不只是光喊口號、為辦活動而辦活動。在規劃任何活動時,背後都考量到社區長遠的發展與願景,「這在台北市的社區中是比較少見的。」蔡弘睿說。

後來社會局的計劃告一段落後,在謝建志理事長的熱情邀請下,他決定加入久如社區擔任專業社工師。這也讓久如社區成為中信慈善基金會20個築夢基地中,唯一有進駐專業社工師的基地。

很快的,蔡弘睿就以他的社工專業,將久如社區中高風險與弱勢家庭的後續服務銜接起來。他認為以社區組織為基礎中心,去發展年長者或是弱勢兒少服務工作的優勢在於,相較於外來組織,當地的社區組織更容易跟年長者或孩子們建立關係與信任。

有時侯孩子由專業組織轉介的時候,會有一個刻板印象是「他是有問題的」,很容易會被貼標籤。但來到這個社區基地,孩子們不會覺得他自己是有問題的。
社區基地就是一個社區人才的培養皿,從小就要去做社區營造的培養。來到這裡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把孩子看做不是一個服務的接收者,而是一個未來的貢獻者。你對這個地方是有責任的。

第二個優勢則是,基地能夠發掘孩子們的專長及潛力在哪裡,「我們可以就平常對孩子們的觀察,去發掘他們的潛力。」

蔡弘睿說,除了在地課程的設計,社區也會為孩子們做性向測驗、舉辦職人講座等,讓他們對未來的想像比較具體,不管他們以後想當美甲師、服裝設計師,「甚至有孩子說想要當YouTuber,」他們就比較知道要往哪個方向發展。


南港久如基地為孩子們安排許多適性課程,尊重每位孩子的個別化差異

偏鄉孩子的希望:不僅要扎根,也要向外播種
要逆轉困境,絕不是把同一套資源挹注的模式複製在任何一個資源匱乏地區。南港久如社區從生態環境保育、到年長者共餐到兒少照顧,越來越清楚社區在地的需求是什麼。

臺灣夢基地想做的,不僅是讓孩子有學習的空間,更要累積他們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同謝建志所強調的,「社區築夢基地不是安親班或才藝班,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在地認同及歸屬感,才是我們要做的事。」讓孩子們能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情感,走出去能以自己的出生社區為傲,並讓他們有機會「做夢、築夢」,才能達成用教育翻轉弱勢的目的。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ctbcfoundation/88749

 

文字標籤:臺灣夢計畫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