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吃飽」背後並不簡單

臺灣夢計畫 2018/02/12

「吃飽」背後並不簡單:臺灣夢計畫用「陪伴」網住臺灣孩子,構築夢想

在臺灣,你以為只有「偏鄉」地區才有弱勢問題?但事實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這些弱勢或資源匱乏的地區,不一定是所謂的「偏鄉」,而可能是「不山不市」的邊陲地區。有的地區確實交通不便、離核心都會區距離遙遠,但有的地區僅在你我身旁,只是我們從未看見他們的需求。

這些地區,各自有不同的弱勢成因,但共同的情況卻是在「家庭」-「社區」-「學校」這個社會安全網中,「家庭」的角色無法有效發揮。而最讓人難過的是,當地的孩子卻必須去承受這樣的困境。

真正的問題不是飢餓,而是缺乏陪伴
傳統上,孩子的社會安全網組成要素有三:「家庭」-「社區」-「學校」。在過去這樣的結構,網住了許多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至於產生偏差行為。但隨著臺灣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狀況的改變,家庭的組成和角色有了劇烈的變化。

就業機會減少,讓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口集中到都市,造成人口老化問題,相較都市,農村少了競爭力、文化力;同時青壯年人口進城打拼,孩子交由鄉下祖父母照料,當然隔代教養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當外在環境誘惑大時,家庭的力量是否足以拉住孩子,讓他們不致誤入歧途?又或者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是否有人可以協助他解決問題?

對集中到都市的青壯年家庭,或是由新住民組成的家庭來說,為了生存而工時長,或是工作不穩定,則又是另一種挑戰。首先他們的經濟可能較不穩定,必須居住在教育與社會資源較不豐沛的都市外圍地區;再來,孩子們下課後的生活無人照顧,有些家庭會選擇將孩子送去安親班或補習班。但更多的是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去補習班的孩子,不僅晚餐需要自理,有可能到上床睡覺前,都見不到父母一面。

成因雖然不同,但共同顯示出的樣貌,是「家庭」在這兩種類型地區很明顯是不穩定的角色,最容易看到的是所謂「吃不飽」,就是沒有正常、營養的餐食,隨便抓個零食、泡麵裹腹;但拉遠一點來看,代表這些孩子容易受到惡意陌生人騷擾、霸凌、傷害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因為對自我否定,因此在學習上表現被動,甚至是容易和相同背景的人「互相取暖」,讓有心人士盯上這群孩子。

當然,「吃飽」只是最表面的現象,從「為什麼孩子吃不飽」開始,可以發現一連串的問題。因此我們觀察到這樣的問題,發起「臺灣夢」計畫。臺灣夢計畫的核心,是提供瞭解該地地區的夥伴需要的資源,讓他們重新架構起社會安全網,尋找補足「家庭」角色的方法。

將學校延伸到社區,補足「家庭」角色網住墜落中的孩子
和一般兒少方案不同的是,「臺灣夢」計畫選擇和各地方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社區是人與人生活最緊密的小群體,每個地區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問題,解決方法也需要因應在地的情況思考。

「臺灣夢」計畫除了提供社區資源,更透過與縣市政府的合作,及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組成培力團隊進駐,讓這群充滿熱血的志工們,照顧起孩子更加專業,「借力使力」重新織補這張社會安全網,「網住」這些墜落中的孩子。

例如彰化大湖社區就與學校密切合作。在這個傳統農業地區,各個家庭居住地點分散,要能成功網住孩子,就需要提供一個「共同的基地」,創造孩子的歸屬感。因此築夢基地就選址於大湖國小內的活動中心。白天,孩子由學校照顧,放學後,孩子們會直接背著書包到基地寫作業,或參加才藝課程,換社區登場。

「彰化大湖社區的課程跟師資,都是有跟學校做討論與銜接的,例如學校有教客語,那築夢基地就會安排一些像客家舞蹈、客家花鼓、客家花布縫製的課程,或是帶孩子們種稻、醃製福菜,體驗客家傳統文化。因此大湖社區是一個跟學校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案例。」中信慈善基金會說。「後來甚至彰化大湖在地的企業及縣政府都進來捐助、參與『臺灣夢』計畫,彼此間有非常良好的互動,等於說整個社區全『動起來』,而且這個動能是持續往上的。」

「由社區出發的『臺灣夢』,透過社區建立與學校、縣市政府的互動合作關係,打造家庭-社區-學校金三角,三方一起照顧這些有需求的孩子,能讓弱勢孩子脫胎換骨,敢夢築夢。」

從認同自己的社區開始,發掘孩子的潛能
但如果換到位於「不山不市」都市邊陲區域,網住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改變。台北南港的久如社區,面臨的困境則是新住民家庭比例高,經濟收入不穩定、文化資本不足,15個弱勢孩子中,有半數以上來自新住民家庭。而南港久如社區協會由守護在地生態環境開始,到做年長者共餐,一步步開始社區營造工作,因緣際會下成為凝聚社區共識的核心,後來加入「臺灣夢」計畫,一起攜手照顧社區當地的孩子。

舉例來說,「久如社區最特別的是它有專業的社工師進駐,讓孩子們不管是學習態度、或成長過程,心理層面上有很大的轉變。」久如社區也借助「臺灣夢」的資源,建制了非常專業完整的廚房系統,傍晚五點半,固定提供孩子們不同於學校營養午餐菜單的餐食,並舉辦許多如守護四分溪、認識綠竹筍等在地課程,讓孩子們從認同自己的社區開始,發掘自己的潛能。「久如社區從生態環境保育、年長者照顧,再到兒少,他們越來越清楚這個社區,到底還需要什麼。」。

「我們其實不希望累積到在地的一些服務,會隨著資源的離開,然後就好像忽然什麼就沒有了。除了資源的進駐,在執行或運作上有什麼問題,社區都可以跟我們或培力團隊尋求協助。」,「臺灣夢」計畫認為必須要跟最瞭解地方,深入地方紮根的夥伴一起合作,才能真的幫助到這些在地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的人就會累積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連結他現有、在地的資源,累積自己的能量。未來當他更有能量、更有資源的時候,那也許他就可以將這些資源與經驗去幫助別的社區。」

與縣市政府緊密合作,建置社區自主兒少社會安全網
而在高雄的中路社區,位處台南與高雄交界,明明離高鐵站開車只要十分鐘,但農村人口外移嚴重,隔代教養比例高。

「中路社區築夢基地剛開始做的時候有一點辛苦,因為當地已經有一個基督教會,很早就開始做跟『臺灣夢』類似的事情,孩子下課後就會去那裡,而且他們是用青年志工陪孩子玩跟寫功課。所以當時就想說『臺灣夢』還要進去嗎?會不會跟他們搶資源?」後來決定進駐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當地家長的回饋。一個媽媽跟『臺灣夢』的團隊說,她希望可以將孩子託付到一個有愛、有陪伴的地方,「共學、共養」,而不只是課業上的補習及輔導。

「臺灣夢」的資源進駐後,也讓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注意到中路社區有這樣的需求,現在專案人員只要發現孩子有狀況,就會立即打電話尋求協助。中路社區與縣市政府的合作緊密無間,「只要社區有需求,就知道要到哪裡去找能夠即時、有效解決問題的資源。」這也是「臺灣夢」計畫最重要的精神。

「我們鼓勵這些社區的專案人員、理事長或志工,未來能夠像社區顧問、或社區規劃師,協助我們將『臺灣夢』的核心理念分享、散播到其他社區,就像種子一樣。」本會李婉如主任說。「目前我們下一階段的發展,是協助這些社區基地,能與各地的都會區交流、共享資源,無論是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合作,或是用行銷的方式,將社區在地的一些自製的農產品或觀光特色產業往外送,不再只是仰賴捐款的挹注。」

讓社區動起來,用陪伴開展「臺灣夢」
李婉如表示,「臺灣夢」計畫的目標是讓社區能夠走向永續,這也是為什麼,「臺灣夢」計畫選擇跟對在地具有深厚情感的社區協會合作,「當未來資源有任何異動的時候,整個社區不會因為失去了這些資源,讓整個計畫傾倒。我們希望能夠喚起他們的初衷,真正在地方做扎根。」

「當社區已經發展出自己有特色的產業,就能夠協助社區引進更多的收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返鄉回流到社區裡。這才是我們最期待的事情。」

這三個社區,雖各有不同脈絡,但不變的是,面對劇烈改變的社會結構,社區築夢基地,不管是與學校、或是縣市政府、甚至是靠一群在地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目的都是為了要重新縫補受損的社會安全網。同時,希望有更多夥伴能一起加入,一起參與這個過程,用「陪伴」:陪伴孩童、陪伴社區、陪伴學校,幫社區的孩子構築未來的夢想。這就是「臺灣夢計畫」。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ctbcfoundation/88508

文字標籤:臺灣夢計畫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