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你吃『義大利麵』!」婷婷講完,隨後就在專案人員眼前端出一盤剪碎的泡棉;「老師,還是你要吃『爆米花』?」一轉眼,她又鑽進桌子底下揉著報紙,雙手忙碌起來…。媽媽看著貼心但學習緩慢的婷婷,忍不住悲從中來。

▲今年二年級的婷婷在學習上較同儕來得緩慢。「臺灣夢」志工知道媽媽的憂心,便安慰她:「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時區。」
四年前,婷婷的媽媽與孩子的生父分開後,帶著還在就讀幼稚園的婷婷與姊姊,一起返回鄉下老家生活。未料,回來第一年,媽媽遇上車禍,開刀復健後,雖然日常生活已不成問題,但卻難以負擔粗重的工作,加上兩個孩子被診斷出有過動症,娘家也有一位罹患罕見疾病的姪子需要幫忙看顧,家裡的經濟只能仰賴政府的福利資源,與幫忙人採椰子、除草等收入維持生活的最低限度。

▲打開婷婷家的冰箱,志工看到一鍋吃了好幾天的地瓜稀飯冰在裡面。媽媽說,最近手頭比較緊,只能帶著孩子簡單吃吃…
環顧家裡四周,室內沒有擺放太多的家具,而衣櫃裡為數不多的衣服,也是鄰居送的二手衣,或是媽媽在菜市場買最便宜一件50或80元的成衣,讓兩個孩子輪流穿;包水果的泡棉、空的寶特瓶、紙箱裁剪下來的厚紙板,則成了孩子僅有的玩具。遠在外地唸書的大哥得知家裡發生變故,急著四處尋找打工機會,寄錢回家幫忙,「我這個當媽媽的,當然也會自責,應該我要照顧他們,結果換兒子來照顧我們…」媽媽心疼地說。

▲婷婷的媽媽將別人送來的二手衣仔細整理後掛在衣櫃裡,準備給孩子穿。
雖然大哥捎來的錢暫時讓一家得以溫飽,但生父對孩子的影響,卻成為媽媽難以言喻的壓力,「有時聽到婷婷無法控制情緒、脫口而出『爸爸說我們跟著妳生活很辛苦,因為妳都沒有錢』的氣話時,我晚上難過到睡不著,深怕哪天醒來,孩子真的被她們爸爸帶走…」
為了安撫婷婷無法控制的情緒,媽媽只得順著她的要求…導致孩子上了國小,三番兩次功課沒照進度完成外,就連基本的三餐,也經常要求媽媽買鹽酥雞或飲料…,「我只是希望讓孩子不要覺得我什麼都給不起,但最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婷婷的媽媽無奈地說:「每個月光是伙食費就2萬多元…有的時候家裡沒那麼多錢,但又不能餓著孩子,只能自己不吃午餐多省一點錢。」
「當時學校老師說,有對小姊妹想轉介過來,希望我們幫忙看顧一下,但沒想到孩子的家裡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辛苦…」,專案人員回憶地說。
婷婷加入「臺灣夢計畫」的第一天,基地的餐食吃沒兩口就倒掉,老師都要上課了,她卻執意到外面玩…種種行為讓不少志工煩惱不已,專案人員說:「這種時候只能告訴志工,不能『急』,孩子改變需要時間。」

▲婷婷(第二排右1)剛加入「臺灣夢」基地時,有許多的「不適應」,站在角落的她總是需要志工更多的關心與照顧。
專案人員透過家訪發現,因為家裡經濟的關係,媽媽總是會挑「單價低」的外食,吃久了營養也難以兼顧,所以婷婷的體重不僅明顯偏輕,連大三歲的姊姊,體型也瘦瘦小小的…。來到基地後,理事長阿姨不管多忙,每天都會親自到市場挑選最新鮮的食材,再與其他志工合力變出美味可口的四菜一湯,吸引孩子的味蕾。看到婷婷一天比一天吃得還要多,理事長阿姨抹了抹額頭上的汗水說:「不辛苦,小朋友喜歡吃就好!」

▲婷婷剛加入基地時,體重明顯低於同儕,但透過「臺灣夢計畫」提供的營養餐食,現在她已趨近正常標準。
其他志工也會分外留意孩子的狀況。「有天,婷婷一來,就跑來找我說:『志工媽媽我的腳好痛~』我幫她把鞋子脫下一看,結果她拇指被不合腳的鞋子磨出好大的水泡,我問她:『怎麼沒提醒媽媽要換鞋?』孩子委屈地說:『講過很多次了…』我趕緊和社區說這個狀況,沒多久還真的有一個大好人捐給社區一雙鞋,我們當下就拿給婷婷替換…」

▲志工說:「上次我幫婷婷擦藥的時候,發現她的鞋子太小雙,拇指被磨擦出好大的一顆水泡…看了真的很不捨。」
過陣子,志工知道婷婷與媽媽間的「心事」後,也幫助修補親子關係。專案人員說:「前一陣子母親節,我們會特別交代小朋友回家邀請媽媽來,也會在課餘時間播放《換個爸媽過幾天》這類的教育影片,讓孩子慢慢去感受父母沒有說出口的事情…」

▲前一陣子學校舉辦母親節活動時,社區特別提醒婷婷邀請媽媽參加。媽媽在精心設計的橋段下,擁抱女兒,感動的心情,讓媽媽好久都說不出話來…。
過去媽媽因為無法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陷入焦慮與自責,但現在有了「臺灣夢計畫」陪著媽媽一起看顧孩子後,媽媽的狀況改善許多,也在志工的鼓勵下,增加工作時間,以獲取更多的收入,媽媽說:「有時忙完再到基地,成了最後一個接孩子的家長…,雖然對志工覺得很抱歉,但他們都和我說:『媽媽,沒關係,妳慢慢來就好。』婷婷也說:『我可以留在基地幫忙打掃,媽媽妳慢慢騎車過來就好。』內心聽到這些話,覺得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面對像婷婷家這樣的單親家庭,「臺灣夢計畫」盼透過陪伴,讓孩子及家庭的主要照顧者知道,他們不必孤軍奮戰,也不用獨自承受內心的壓力,每位志工都能成為彼此的「心」家人。

▲過去婷婷總是對「學習」很排斥,但經過志工一陣子的陪伴後,孩子增加對基地的認同感,願意嘗試疊杯、武術,甚至英語會話課等,讓人看見「陪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