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著問:『媽媽呢?媽媽怎麼不回來?』我不忍心告訴他,媽媽已經再婚,他就偷偷拿了姑姑的手機聯絡,意外得知媽媽又生了一個妹妹需要照顧,孩子一夕間變了個人,絕口不再提『媽媽』兩字…」阿嬤說起阿銓缺少母愛的童年,只能默默擦拭眼角的淚水,盼時間能撫平孩子的傷痛…

▲阿銓是爸媽眼中的小寶貝,但父母離異後,「母愛」成為孩子內心空缺的一角。
「Do you want juice?」專案人員與前來家訪的志工一踏進阿銓家中,孩子立刻熱情地展現自己會的英文句,姑且不論唸得是否通順,孩子的臉上不見初次遇到陌生人會有的怕生與害羞。阿嬤站在一旁辛酸地說:「應該是孩子見你和他媽媽年紀差不多大的關係吧…」

▲今年7歲的阿銓很喜歡「臺灣夢」專案人員,阿嬤笑說:「應該是因為妳有媽媽的味道。」
阿嬤回想起,當時才3歲的阿銓正處對父母百般依賴的年紀,但媽媽離家、爸爸是輪班的大貨車司機,跑車作息不固定,父母都不在他的身邊,讓孩子從小就沒有安全感。「和他說媽媽不會回來了,他也不聽,吵著『要聽媽媽的聲音才要睡覺』…,但大人都離婚了,有什麼好聯絡的?」阿嬤沒辦法,只好讓孩子滑手機,看媽媽上傳在社群媒體上的影片,一解思親情緒。

▲自從阿銓的媽媽離家後,阿嬤帶著阿銓睡在這個沒有太多傢俱的房間裡,拉拔孩子長大。
白天阿嬤一邊經營美髮店、打理先生留下的宮廟,一邊照料小孫子。每當客人上門時,阿嬤只能讓阿銓在角落玩耍,有時孩子哭鬧,阿嬤趕緊拍個兩下隨意安撫,「有時候客人看到會於心不忍,對我說:『不然我先抱著,你幫我洗頭…』我只好趕快幫客人把頭洗好,再把孩子抱回來…」
爸爸為了彌補阿銓內心的空洞,有空會帶他一起上班,爸爸送貨,孩子就睡在副駕。後來爸爸多次換工作,希望能就近照顧祖孫兩人,然而,回到鄉下,薪資不大如前,能拿出來給家裡的錢不多;當時阿嬤的美髮廳生意還算穩定,加上鄉下物價不高,照顧起來勉強支應,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花費開始變多之外,阿嬤經營二十幾年的美髮廳客人也減少了,現在幾乎變成街坊鄰居來聊天敘舊地方…,好幾次阿嬤還得和親戚借錢周轉一下,才有辦法繼續生活下去。

▲阿嬤從年輕時開的美髮廳,一路經營到現在,店內的設備早已無力翻修,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客人上門。
「當時聽說孩子家裡經濟比較困難,所以和學校討論後,覺得他可以到『臺灣夢』社區築夢基地來,於是我們馬上到阿銓家裡看看…」專案人員擔心地說。

▲阿嬤談起家裡的經濟狀況,語氣裡滿是無奈。
阿銓加入「臺灣夢計畫」後,志工立刻發現孩子對「吃飯」興致缺缺,仔細了解才發現,阿嬤經常從家族經營的宮廟裡,拿些香客留下來的糖果、汽水當作孩子的課後點心,晚餐也多半以冷凍水餃、泡麵,或是弄一鍋湯讓孩子簡單填肚子。

▲阿嬤將香客留下來的零食通通收在一旁的櫃子裡,每當阿銓下課肚子餓,就會來這這裡翻找東西吃。
孩子吃不完,阿嬤才把剩下的食物吃完,或是裝在便當盒裡,隔天重複加熱。冰箱裡也存放數十個便利商店的微波便當,其中好幾個都冰到外盒軟掉,上頭的字也因為來回解凍的關係,油墨變得模糊不清,阿嬤捨不得丟,還繼續冰著。長期下來,阿銓對食物不見一般孩子那樣感興趣,經常沒吃幾口就不願意再吃。孩子未能攝取足夠的營養,整個人瘦瘦小小的,讓基地志工每回看、每回心疼。

▲阿嬤用手揮趕蒼蠅,不好意思地說:「阿銓早餐吃一半就跑出去了,我先收起來,等一下我再熱來吃。」

▲阿銓家的冰箱裡堆放著數十個便當,好幾個都已因為來回解凍,外盒變得軟軟的,阿嬤也分不清楚有效期限,就通通冰著,準備之後慢慢吃。
除此之外,年過半百的阿嬤,跟不上7歲孩子的腳步,阿銓經常一下課,書包一丟,馬上騎著腳踏車到處溜達,功課沒寫還算小事,孩子經常玩到深夜10、11點才見人影,讓阿嬤提心吊膽,「我也是一直念,要他不要亂跑,但孩子不聽,最後只好幫他在腳踏車前面裝一組頭燈,至少安全一點。」
志工家訪時也發現,阿銓家是老房子搭建出來的鐵皮屋,室內沒有廁所,每當孩子要用廁所,得走到隔壁棟的阿伯家借,晚上則要拿水桶進房間裡使用、才有辦法上,生活不是很方便,導致阿銓剛來社區的時候,對於如廁裡禮儀有些不適應,需要志工更多關心和提醒。
幸好現在有了基地幫忙,阿嬤的煩惱找到了解決辦法,她也能挪出更多時間打理家裡,並賺些額外收入。社區理事長阿姨也主動幫家裡連結食物銀行的資源,讓孩子可以帶一些食物回家,甚至每天親力親為到市場採買、下廚,就是為了讓阿銓與幾個營養缺乏的孩子,每天可以吃到新鮮現煮的餐食。本來對吃沒有什麼興趣的阿銓,現在經常捧著大碗公吃上兩碗飯,身體也漸漸長出肉來了呢!

▲阿銓加入基地後,最開心的是能「準時吃到好多好吃的東西」,專案人員也開心分享,「阿銓才一年級,但食量完全不輸中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呢!」
過去阿嬤因為工作忙碌,加上沒有交通工具,頂多只能帶孩子在附近的公園活動,但現在因為孩子加入「臺灣夢計畫」,可以跟著志工到處參觀學習;爸爸最近也認識了一位「新阿姨」,假日兩人經常帶阿銓去較遠一點的地方玩,合力填補孩子過去缺少的母愛。
如今再見到阿銓,他與同學一起挑戰「疊杯」,露出自信又開心的笑容。「臺灣夢計畫」相信,只要大人願意多給孩子一些愛與關心,他們就能展現不一樣自己,期許阿銓能帶著大家的祝福,迎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過去阿銓(左)下課後總是騎著腳踏車在外面四處遊蕩,但自從加入「臺灣夢計畫」,孩子可以在有系統、有規劃的課程下,逐步探索自我興趣,並培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