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飯後,冬冬突然走到社區志工身旁輕聲地問:「老師,妳可以幫我剪指甲嗎?」志工馬上答應說好,且一邊剪一邊問起怎麼不在家請家人剪呢?冬冬才說:「因為阿嬤好像(眼睛)看不清楚,上次剪到我的手指頭,好痛喔!」雖然嘴上嘟嚷著,但是不久後看阿嬤來接她回家,冬冬還是開心地跑過去,因為在家裡,阿嬤是她最重要的家人…

▲每天下課都是阿嬤接送冬冬,一看到阿嬤站在社區門口,她會馬上開心地衝上前去。
時間回到去年,小一的冬冬初次來到「臺灣夢」社區築夢基地,一看到社區裡面這麼熱鬧,她馬上頭也不回地走進去。原本擔心她不太能適應的阿嬤,當下看著孫女開心地跟身旁的同學打招呼,臉上緊繃的表情才慢慢舒緩下來。

▲冬冬(圖中)很喜歡社區基地,特別喜歡挨在志工身旁聊天說話。
雖然是未滿60歲的年輕阿嬤,但是為了養家、照顧孫子,身體早已被時間無情地催老。本來冬冬一家生活和樂,卻因多年前父母離婚而變調,爸爸因此大受打擊,無力照顧2個孩子。阿公、阿嬤不忍心孫子沒人疼愛,只好擔起養育他們的責任。
冬冬家裡是中低收入戶,阿公為了掙錢養家,每天騎車去海邊的餐廳工作,不過新冠肺炎疫情重擊餐廳業績,阿公已經2個月沒賺到錢。這段時間都靠阿嬤苦撐,她要照顧兩個孫子,還要去工廠上班,有時擔心孩子沒人顧,也拎著冬冬一起去工廠拔草。阿嬤這麼辛苦地工作,其實也賺不多,因為付了房貸、水電費後,口袋幾乎見底,所以像是陽台拉門的玻璃破了,也只能拿紙板貼住擋風,因為沒錢修補;而且孩子們沒有自己的房間,祖孫4人睡一間房,擠在一張雙人床上,相當擁擠。

▲圖左是冬冬一家子的睡房,阿公、阿嬤與二個孫子,四人擠一間睡。圖右是壞掉的陽台玻璃門,因為無錢修補,只能用紙板黏著擋風。
為了節省開銷,阿嬤曾帶著冬冬到附近的宮廟領取生活物資,阿公也常撿東西回家,像是客廳裡的書桌、椅凳都是二手的,就連兩個孩子身上的衣服,也是親友穿過、轉送的。冬冬一點都不介意,反倒是看到阿公撿東西回家,還會開心又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是要送我的嗎?」

▲客廳中間擺放的書桌,是冬冬阿公在外面撿回來的,平時她也會在這裡畫畫。
社區志工得知冬冬家境,再對比當初她剛到社區的一些狀況,似乎明白了之間的關聯。當時志工發現她不懂得打理自己,而且每次在社區下課要回家前,大家忙著整理環境、幫忙洗碗打掃,冬冬都是在一旁「看著」,不知道如何幫忙。社區志工理解阿公、阿嬤年紀大,照顧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都會特別教導冬冬如何做家事,讓她回家可以幫忙減輕負擔;同時,志工們也讓冬冬把社區的飯菜打包回家,讓他們一家人不用擔心晚餐。

▲每天晚上,社區基地都讓冬冬將飯菜打包回家,減輕阿公、阿嬤張羅晚餐的負擔。
當然冬冬在社區基地學到的不只有這些,喜歡畫畫的她,在家經常把牆壁當成畫布;來到社區後,她一樣把精力發揮在畫畫課上,無論水彩、色鉛筆或是蠟筆畫,都能勾勒出自己的風格,她還會開心地告訴志工:「我要拿回家給阿嬤看!」

▲冬冬非常喜歡畫畫,無論什麼主題都難不倒她。
有一次,社區基地幫冬冬慶生,志工順口問她過去收過什麼禮物,冬冬說:「我沒有收過生日禮物,我都只有許願!」她說她許下的第一個願望,是希望阿嬤能多賺點錢,才能買東西給他們吃;第二是阿公能去其它生意更好的餐廳工作;最後是期待弟弟不要再跟自己吵架了。非常童心的一段話,道出了家裡辛苦的生活樣貌,也透露出冬冬對阿公、阿嬤深刻的情感。雖然冬冬成長的路上缺少爸媽的愛,但在「臺灣夢」資源的挹注下,以及社區志工們的陪伴下,她的願望一定能逐一實踐,對於未來彩繪出更美好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