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延續家人思念的好味道

信扶專案 2024/05/29

       「其實我不怎麼吃辣,聞到辣椒的味道也會一直打噴嚏,但是每次製作辣椒醬的時候,都會想起小時候教我做的奶奶、因為娶了我才愛上吃辣的先生、還有每次吃都會一邊流淚一邊說:『媽媽,這好好吃!』的兒女,所以我決定創辦『憶之味』,用味道延續我對家人的思念..」張艷君說。


▲張艷君走出喪夫之後,決心帶著兒女創立「憶之味」,用味道延續家的記憶。

       22年前,原本在中國大陸桂林擔任國文老師的張艷君,認識到返鄉尋友的先生後,兩人墜入愛河,並被接來台灣生活。兩人婚後育有二子,白天先生去上班,她就在家裡看美食節目,晚上等著先生回家,依樣畫葫蘆地煮給對方吃。後來,她為了分擔家計,選擇到工廠從作業員做起,並一路升到主管,日子簡單平淡。然而,某天夜裡,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帶走先生的性命,那一年他們才正要慶祝結婚十週年。

       「過去我很依賴我先生…」失去丈夫後,張艷君一切都得獨自面對,她不僅扛下沈重的家計,還要照顧罹患先天性罕見疾病的小兒子、每週洗腎兩次的公公和每天以淚洗面的婆婆。「當時我精神壓力很大,小兒子動不動就要跑醫院,到了公公要洗腎的日子,中午12點一到,老人家就開始不斷地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妳要回家了嗎?』、『妳怎麼還沒回家?』」,結果張艷君無法正常配合公司出勤,自請離職後,開始到處打工,為了賺錢,她幫人包飯糰、挑辣椒,再到餐廳蹲在角落洗碗。有位老闆娘知道她的遭遇,關心地說:「妳這拿粉筆的手,蹲在我這兒當洗碗工會不會太委屈了?」張艷君聽後,故作鎮定回應:「哪來的事。」但這句話其實已在她內心掀起波瀾。

       「媽媽,我好想吃你做的辣椒醬喔!」兒子窩在張艷君的懷裡撒嬌地說。
       「好呀,媽媽今天回家就幫你做喔…」

       張艷君過去為了讓身體不好的小兒子多吃一點,便自製辣椒醬讓孩子拌飯吃,後來孩子愛上這味,無「辣」不歡。看著兒女因為吃辣滿臉通紅,但仍不願意停下筷子的模樣,心底油然而生一股久違的幸福感,「那個瞬間我想起小時候教我做辣椒醬的奶奶,奶奶在世的時候總鼓勵我說:『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後來又過了一陣辛苦的日子後,某次因緣際會下,張艷君得知嘉義有一所偏鄉小學正在募資,於是就把平常做給兒女吃的辣椒醬拿出來義賣,沒想到40瓶全數賣光,還有回頭客想繼續訂購,「以前我覺得我什麼都不會,現在突然有人告訴我『妳行耶』!」於是,她將自家廚房整理乾淨,買了一些原物料就開始創業第一步。


▲張艷君的廚房雖然小小的,但卻有很大的產量,一次出貨2-300瓶辣椒醬都不是問題。

       「辣椒醬」在張艷君的中國老家被稱作「桂林三寶」,但因為原物料差異,無法完全複製,加上臺灣人喜歡的口味偏甜,所以創業初期「送人的比賣出去得多」。經過多次調整,最終才選定使用小農生產的辣椒,加入品質良好的芥花油、高粱酒,再加入丁香魚、干貝提味,製成「干貝辣椒醬」作為主力商品,此時,她也決定將店取名為「憶之味」,把對逝世親人的思念,用美味的辣椒醬延續下來。

       「我和孩子們說,媽媽要開始賣辣椒醬囉,孩子們說:『好呀,我要幫忙!』」一開始,張艷君選擇在網路銷售,假日再到各地擺攤。孩子們也說到做到,紛紛拿出自己的技能,全心全意幫助媽媽,「大女兒幫忙我管理購物平台、二兒子幫忙打掃環境、裝箱出貨。有時忙到半夜兩、三點,他們說什麼都不去睡,還鼓勵我:『媽媽的事就是全家人的事』」。看到孩子比自己還認真,不服輸的張艷君到處參與行銷課程,甚至還考取中餐丙級證照,讓創業之路走得更加充實。


▲張艷君的兒女不僅主動幫忙包裝出貨,也攬下家裡的打掃工作,不捨得媽媽太累。


▲為了幫助擴大行銷,女兒註冊網路銷售平台、兒子負責經營網站,想盡辦法幫助媽媽的生意。

       「奇怪,怎麼都沒賺到錢?」張艷君的產品料好實在、也養出不少忠實老客戶,但營業額總是在幾千塊徘徊。社會局知道她的狀況後,便向她介紹由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推出的「信扶專案」脫貧輔導服務,鼓勵她諮詢看看。

       張艷君說:「以前我不會記帳,所以人家問我一罐辣椒醬賣多少?我想說辣椒也不貴,一斤又能做那麼多罐,就和人家說:『一瓶50塊好了』,結果到頭來,都還不夠付成本…」所幸,在「信扶專案」創業顧問的協助下,張艷君很快重新定位;同時也因為獲得低利創業貸款的支持,她也開始研發其它產品,像是為不愛吃辣的客群、推出香氣十足的鮮黃金干貝醬;無法吃葷的人可以購買選用玫瑰、茉莉等數十種花朵與辣椒結合的花香美人醬;喜歡更辣中帶麻的人還有「麻辣醬」、「香辣小魚乾」可以選擇。


▲哪裡有擺攤訊息,張艷君就帶著兒女往哪去。母子三人最遠還翻過中央山脈,到花東擺攤。

       為了增加收入,她頂下附近的便當店,並雇用4名和她一樣的新住民媽媽一起打拼,結果不巧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客人無法來用餐,她就騎著摩托車跑去工地發名片。後來雖然因為身體出了狀況無法繼續營業,但她永遠記得有一個客人,每天不管點什麼主餐,都一定會加點一份她製作的「麻婆豆腐」,「有一天我忍不住問那個客人:『這麻婆豆腐真的那麼好吃呀?』客人說:『這辣很特別,吃過一次就忘不了!』」聽完,張艷君誓言要努力做出更多好產品,讓許多人享受吃辣的樂趣。

       因為料好實在,張艷君的營業額屢創新高,但認為自已還可以做更多的她,在去年揪了自己的姐妹開發手工禮盒,並運用之前跑工地時建立的人脈,讓建商老闆爭相指定採用她的禮盒作為客戶贈禮;另外,也有做海鮮食品的老闆捧著漁獲來拜託她發揮創意、開發新產品。


▲因為料好實在,去年張艷君的產品也在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推薦下,成為銀行客戶歲末年終的贈禮。

       過去家裡歷經好長一段沒錢的日子,但張艷君從未放棄兩個孩子的教育。她擔心孩子單親會被同學欺負,她跑去學校當志工;聽人家說玩桌遊可以刺激腦部發展,她去考講師證照、帶孩子玩;孩子要畢業那年,主動發起一項「環島送雞湯」的公益計畫,她二話不說就陪著孩子去實踐。因為這些愛的點滴,成為孩子們的養分,去年她的大女兒考上台大會計系、二兒子也跟隨媽媽的腳步就讀餐飲,在校期間橫掃各種料理競賽名次。每每說起兩個孩子,張艷君臉上是苦盡甘來的笑容。


▲雖然日子很苦,但張艷君決不放棄孩子的教育,後來也因為創業,一家人更緊密。

       現在一家人依舊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去年,張艷君的大女兒一拿到政府發放的文化幣,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媽媽去書店買創業相關的書籍,兒子也體貼媽媽的辛苦,攬下所有打掃相關的家事,張艷君也因為生意逐漸穩健,開始想要回饋社會、幫助更多人。日前,她深感新住民媽媽的困境,所以成立「新住民關懷之家」,集結產品共同行銷,也把「信扶專案」的資源介紹給需要的姊妹。

       「不知不覺先生也逝世12年…」每當回憶起過去,張艷君難掩哀傷,先生的逝去的確帶走了她一大部分的幸福,但現在因為創業,感受到不一樣的幸福。張艷君未來將會繼續擦亮「憶之味」的招牌,讓更多人品嚐到她充滿愛與回憶的辣椒醬。


▲張艷君的產品除了料好實在,也針對不同客群推出不同辣度的選擇,是值得一試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