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不一樣的兒少陪伴

2017/12/04 fb分享 line分享 line分享
點燃生命之火

甫踏進社區中心就聽到孩子與志工互動的歡笑聲,這裡是彰化縣埤頭鄉的大湖社區,「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為孩子找到了像家一樣的學習空間,而擔任培力委員的陳雅玲老師正是與社區居民一起為孩子打造第二個家的推手之一。

 

從社會工作專長出發 踏入社區

目前於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任教的陳雅玲老師,本身的專長是兒童社會工作,因為過去家庭社會工作的背景,受邀來「臺灣夢」計畫擔任培力委員。希望能幫助偏鄉的社區小孩重拾課堂外、社區生活的學習。

目前陳雅玲老師主要負責中區彰化的埤頭大湖社區和臺中大安的海墘社區,這兩個地方壯年人口外移嚴重,而且父母多在工廠工作下班時間較晚,導致孩童平常在家多半無人陪伴、村落沒有安親班,所以放學後並沒有地方去,很容易在疏於管教後,導致孩子一回家就只能把時間花在看電視、街上閒晃,出現課後缺乏照顧的問題。當大湖村村長引入「臺灣夢」的計畫後很快就成為社區重要的資源,讓孩子們有人陪伴,有歡笑、更富有學習動力。

身為計畫培力委員,陳雅玲老師必須依據自己的社會工作專長,和村長討論社區的團隊可以如何規劃多元課程與課後活動,不但與學校課程有所區隔,並帶出屬於社區的獨特文化與過往歷史,成為活動的一部分,客製化適合社區孩童的學習模式。


陳雅玲老師與村長討論如何讓社區成長進步

與社區一同找出專屬地方的多元課程

合作過程中,陳雅玲老師透過和社區夥伴們對話了解地方的文化與社群特質,並且在了解在地資源後從旁觀察,為社區找到合適的方向,一起前進,發展屬於社區獨特的課程規劃與工作方法。

以大湖社區為例,陳雅玲老師最主要的對話對象是大湖村村長 —— 邱木生,他同時任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依循村長期待能執行「以兒童為本位」的核心陪伴計畫,陳雅玲老師開始帶來多元課程的概念一同討論,慢慢引導出客家文化與土地公信仰的兩個主軸後進一步思考「文化」是什麼,然後將在地種植芥菜、醃製福菜的在地傳統生活成為課程發展的方向,設計出以兒童為本位的客家文化多元課程之中。

幾次的合作後,社區也慢慢抓到技巧,逐漸豐富社區課程,結合在地不同資源,為孩子開發更多有趣的在地課程。

 


邱木生村長與陳雅玲老師共同帶領民眾參觀大湖社區
 

攜手面對故鄉的挑戰

「在社區一定有困難,但當有人願意站出來領頭,克服困難,就能夠一起讓社區不斷有所突破,越來越好。」

每個社區都會有不同的困難,像是大湖社區,人口快速減少就是很直接的危機,在 2017 年,僅有一位一年級新生入學,嚴重程度令人無法想像。當進到社區後,看到在地人具危機意識,有著很大的熱誠期望能在社區建構出舒適的環境,很快就找到能夠與社區對話的交集,也很快就能看到社區的各種資源以及許多新的改變,也讓大湖社區居民共同成長。

當臺灣夢計畫產生了與社區的良性互動以後,穩定的照顧模式逐漸出現,也讓年輕人看到在地的安定與舒適,給予他們更多願意留在故鄉的理由,社區的危機自然而然就不再那麼具有威脅性。而這一切都得仰賴不同面向的互信與合作。


陪伴孩子們的邱木生與陳雅玲老師

讓孩子對社區擁有歸屬感

目前臺灣有非常多的機構在做課後輔導,關心這些孩子,但臺灣夢卻很不同,十分強調孩子在社區裡的自我認同,利用多元的課程讓孩子能有更多的對於地方的認同與了解,在社區陪伴的過程中得到更多情感交流,讓他們不再與社區疏離,與自己的故鄉有更緊密的連結。

除此之外,在計畫中,社區志工也盡力讓孩子能夠吃飽喝足,讓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感受到愛與歸屬。

對於都市出生的陳雅玲老師,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其實也讓她學到很多,讓過去曾經在美國定居一段時間的她,重新彌補了過去對於故鄉記憶完全空白的窘境。也讓她開始發現,原來「文化認同」是多麼重要,尤其在偏遠的鄉鎮,很多孩子長大後都必須離開故鄉,但當他們有個完整的文化脈絡可以連結到自己所生長的土壤與文化時,他們就有能力更完整的建構自己,更曉得自己是誰,最後能自主幫助自己的家園、從根源解決問題。

 

 

>>加入點燃生命之火>>立即幫助GO!
https://www.ctbcfoundation.org/light-up-a-life/index.aspx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