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爸從大門走進去,經過客廳就進房間了,親生兒子坐在客廳,他看都不看一眼,當空氣一樣耶!這樣你能不生氣嗎?」姑姑沒好氣地說著小比生父的誇張行徑。

▲小比未滿一歲就被丟在阿嬤家,爸媽都不願照顧他。
小比的媽媽因為個性不合離異,爸爸也無心照顧孩子,小比才六個月大時,就被丟在阿嬤家,偶爾由姑姑幫忙照顧。有次姑姑加班無法去幼稚園接小比,她心想:「從家裡走過去只要5分鐘,阿嬤應該會幫忙接吧?」沒想到下班經過一看,小比還痴痴地等著家人。姑侄倆回家發現,阿嬤在吃飯看電視、爸爸躺在房間睡覺,小比和姑姑愣在家門口,反而像是外人一樣格格不入…姑姑看了實在不忍,即使自己未婚,仍毅然扛下照顧小比的責任。小比回憶起這段兒時記憶淡淡地說:「到小學看到同學都是爸爸、媽媽來學校參加活動,怎麼我都是姑姑陪?那時才覺得,自己好像有些地方跟別人不一樣…」
但其實姑姑的生活也不好過。因為年輕時幫人作保受累負債,她努力工作還債,好不容易快清償時,卻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接踵而來的醫療費用,再度讓家計吃緊。因為長時間忙著工作和治療,深怕疏忽小比的照顧。姑姑不得已找了「愛接棒計畫」資助的球隊學校,希望孩子能住校學打球,也得到更好的照顧。姑姑原本擔心小比太瘦小,會被球隊拒絕,還親自到學校請託教練,教練了解狀況後,連忙安撫姑姑說:「既然孩子願意學習,我們當然盡力不讓孩子擔心生活的問題,就讓他來球隊吧!」

▲未婚的姑姑(左)一肩扛下照顧小比(右)的責任,將他視如己出。
教練觀察到,小比因為家庭狀況的關係,難免有些自卑,教練不時在身旁提醒他:「不要去看家裡無法解決的問題,你就努力念書,以後好好報答姑姑就好!」有時聊天發現,小比收假回家吃的並不好,但這孩子也不會埋怨,教練便讓他帶些麵包、泡麵回家,至少不要餓了肚子。或是姑姑不方便去工作時,就請她來學校幫忙煮飯給孩子吃,再補貼一些經費給她。但客氣的姑姑總是婉謝教練的好意:「球隊幫我照顧孩子,感謝都來不及了,幫忙是應該,怎麼還能收錢呢!」

▲小比在家有時吃的並不好,教練會讓他帶些乾糧回家,至少別餓了肚子。
小比就這樣從「愛接棒計畫」資助的少棒一路念到青少棒,只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有些自己的個性。小比常無法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比如:大家該團體行動時,他卻脫隊去幫忙其他人做事;或是教練才說要集合了,回頭他卻不見人影;原本最喜歡的棒球和繪畫,他突然興趣缺缺地說:「我都不喜歡欸…」讓大家傷透腦筋。但仔細理解後教練才發現,因為小比從小被抽離親情的關愛,即使有姑姑的介入,但還是在他心中留下了傷,他反射性地拒絕關係的建立和依附,成了表面上看來「叛逆」的模樣,其實他的心裡可能正在啟動對於自我的理解和「療傷」。
理解之後教練也不多說,就是靜靜地陪著小比訓練,不時找他來身邊聊聊天。大家持續地陪伴也讓小比的情緒排解、舒緩許多。漸漸地小比重新拾起畫筆,作品參賽甚至拿過全國佳作的好成績,今年給姑姑的母親節卡片裡還寫到:「我知道姑姑妳覺得我還是個有用的人,謝謝妳一直照顧我…」讓人對這孩子的成長路既心疼又不捨。

▲小比寫給姑姑的母親節卡片裡,字句都是感謝和抱歉,也感受到小比的成長和體貼。

▲小比(左)有極好的繪畫天分,還得過全國佳作的好成績。
一路看著小比的成長和進步,教練感性地說:「常常有人質疑我們經營一個棒球隊,怎麼老是先招收經濟弱勢、家裡有困難的孩子,不是應該多找些會打球的,以表現為優先嗎?但我都跟他們說,學校既然有『愛接棒計畫』的幫忙,不是才要利用棒球或運動的資源,做這些辛苦孩子的後盾,讓他們更無後顧之憂地發展學習和興趣嗎?如果我們都不做,那還有誰來做呢?」看看小比和幾位同學的笑容,相信教練和師長的努力已逐漸有了回報,集眾人之力點亮的這盞燈,將在孩子生命中逐漸發光發熱。

▲在球隊的支持及姑姑(右)的陪伴下,小比(左)持續在他的人生路上探索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