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賽事介紹

Story愛的故事

停止跟孩子說為國爭光,讓我們幫助他們為自己發光

愛接棒 2019/02/01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教他怎麼釣魚。」這句話,說不定正害了孩子的一生。
仔細想想這句話,這種「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的觀念,正是臺灣現在教育的大問題:學習,是為了拿來使用,拿來賺錢,作為生存下去的保障。所以我們訓練出一批批如複製罐頭般的「人力」,卻少有具備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甚至是訓練出一批又一批對未來和自我茫然的孩子,然後發現他們在面對各種事物時的態度,是功利又冷漠的。

如果覺得上述的說法太武斷,那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在看待臺灣少棒時的態度是不是如此呢?「為國爭光」、「長大以後可以打職棒」、「好好打球就好了,書讀不好沒關係」…...棒球,是不是在我們不知不覺的觀念中,只是一種「技能」,讓這些孩子未來有出路呢?

而我們,是不是在過程中忘記了什麼?
▲棒球除了場上的輸贏外,還能教會孩子什麼呢?在愛接棒計畫裡看到的是還有一群孩子互相幫助、一起開心一起笑,或許這些溫暖的特質正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打球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
社會對體育班,或棒球隊的印象,就是「一群運動細胞很好,但很難管教,也不會讀書的孩子」。可是根據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和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鄭勝耀教授合作的研究報告:《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裡的研究結果來看,事情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先來看研究中,關於「成長評估」類別,從球員自我、教練、導師到家長從各層面給小球員的評估。
【圖一】
▲該問卷從小球員為核心進行調查,除球員自我認知外,其生活周圍重要他人包括:教練、導師、家長分別評估小球員層面之順序,1 表示最認同、9 表示最不認同。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在圖一的最後兩項,值得我們關注。對小球員來說,他們很想要去學習其他事物,但周圍的大人可能會覺得小球員只要把球打好就好,大人們都認為學校提供的課業輔導對小球員有幫助,但小球員其實卻不這樣想,更令人憂心的是,公私部門的資源挹注大多冀望能增強小球員的自信心,但開始打棒球後的孩子,他們的自信心卻幾乎墊底。

【圖二】僅放一張,其餘圖表請參考文末。
▲六大社會心理能力的綜合比較圖。在七年級階段的孩子,在綜合的平均能力是最好的一段黃金時期:無論是工作能力、遊玩能力還是人際能力或思考能力,都有相當好的表現。文末附上六大社會心理能力完整數值,提供讀者參考。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從圖二中更可發現,孩子在國一的階段,是他們平均能力最好的一段黃金時期,無論是工作能力、遊玩能力還是人際能力或思考能力,都有相當好的表現。但,當過了國一後,小球員無論在哪個指標的成就,都比不上小五到國一的階段。換句話說,反而越長大,孩子的綜合能力是越退步。

現在的教育體制,讓球員有了棒球,卻沒有人生

「太早把棒球當一回事,反而會喪失一些樂趣」,鄭教授這樣分析。「教練認為提高遊玩能力,會跟原來的棒球訓練產生牴觸。」

所謂太早把棒球當一回事,指的正是之前所說的,將棒球視為一種專業技能在培養。也就是「把球打好,贏得球賽」這件事。

在臺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內,加入球隊,就是希望能贏得比賽。從基層棒球作者沙拉的觀察中,可以發現球隊教練的飯碗往往和比賽贏球與否有關。為了要贏球,教練普遍採取高壓密集的訓練方式訓練球員。長期集訓一方面讓小球員喘不過氣,二方面間接讓他們在教室的時間變少,學習其他事物以及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時間也變少。漸漸地,這些小球員成了教室內的過客,只剩下「棒球」和「球隊」,讓他們脫離了一般孩子摸索世界的機會。

這種情況在某些地區特別嚴重,而這和當地的社經環境息息相關。在社經環境不好的地區,往往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缺席的。「家長可以分為好幾塊,因為在我做的另一個研究發現到,在家長眼中,棒球的社經地位,比起其他的運動項目可能是比較低的。」除了鄭教授說的,從之前的一些案例也可以看到,許多孩子在家長缺席的狀態下,對未來失去希望,也容易放棄自己。於是,「打棒球」一方面被家長視為一種出頭的機會,而同時也讓孩子在下課後有事情做,加上有教練照顧,不至於走偏。

於是,棒球變得不僅僅是「棒球」,他被賦予了太多額外的意義:變成一種職業訓練,扮演缺席父母的角色,甚至成為解決社會和學校問題的方式。

但我們卻忘記了這些孩子可能只有1%的機會能打職棒,我們看不見這些孩子有其他的可能與需要。他們需要家的溫暖,需要建立他們的人格和價值觀,需要學習不同的事物去理解和面對未來人生的變化。我們只給他們棒球,卻沒有幫助他們擁有人生。


▲愛接棒計畫相信,只要給場上的孩子們一點不一樣,他們即使下了場,未來都能閃閃發亮。

回到初心,讓孩子學會熱愛,產生動力

如果我們改變觀點,我們重新回去看棒球本身,會發現裡面充滿各種教育的元素,以及各種可能性。

棒球是很複雜的運動。球員要觀察場上的一切,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就這點來說,棒球就是學習方法當中,最好的其中之一。因為觀察,對周遭事物保持好奇心,願意去嘗試,就是學習最根本的動機。

新世代的棒球不該要求過度訓練,要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好比在戰術思考上的應用,或是作為替補球員,讓他學習做紀錄、拍照」,鄭教授這樣說。「這是一場Game,不是只有在場上的人才在打球,場邊的人也同時都在打。」

而這種以維持學習動機為根本的方式,也必須在教室裡實現。「基本上學生、家長、老師都在乎課業成績,但目前成績真的不好,會不會是現在的教學方式讓他們沒有感覺?」,鄭教授說。

學習是依靠身邊的生活經驗來做基礎。打球的孩子和沒打球的孩子,即使在能力上沒什麼差別,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當然是不同。當教室內的課程是為了沒打球的孩子設計時,這些打球的孩子自然會覺得被排擠,「格格不入」。

於是我們看到基層教育者開始慢慢實驗將棒球融入教育,或是說,將棒球場當作教室,將知識放入球場內,讓孩子有感,繼續引發他們探索的動機。比方說在台東的豐田國小,就用棒球來教孩子數學:「投手丘到本壘板的距離是幾支球棒?」、「棒球場的面積如何計算?」

「就給孩子看MLB(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影片,讓他們聽,慢慢地就知道原來英文是這樣說,自然就不會覺得英文很遙遠了」,鄭教授舉其他例子說。


▲第五屆中信盃首度把孩子的國英數等科目融入棒球場中,特別空出一個晚上設計「棒球小將金頭腦闖關關卡」。許多孩子驚呼,原來知識不只在課本上,當艱澀難懂的數學公式,成了孩子最熟悉的東西時,好多問題似乎就沒這麼難。

社區參與,讓改變成為可能
但除了在學校裡的改變還不夠,還需要整個社區的參與。並且很有趣的,當社區開始參與,社區也會被棒球改變。

在南投縣新街國小,許多球員從南投信義鄉山上被教練找來打球。一開始社區對把孩子送下山打球感到不願意,但當下山的孩子回家後會主動幫忙,慢慢也覺得送小孩去打球好像也不錯。人多了,家長也開始輪流下山照顧孩子。漸漸的有些家長發現他們在照顧的不僅是自己的孩子,更是整個社區的孩子時,那種參與帶來的責任,讓他們的生活有了改變:有的戒酒,有的開始讓工作與生活穩定。甚至在購車時,會想到購買大一點的休旅車,因為可以更方便載孩子去比賽。

而在新竹的關西國小,當第一次輸給南投縣新街國小時,社區鄰居發現自己的孩子身材不如人,於是免費邀請孩子來自己開的餐廳吃飯,要把孩子養胖養壯。漸漸地這支球隊不再只是學校裡的球隊,更是整個地區的球隊。這些老闆不僅供餐,更到場看比賽加油。

這些家長或社區居民的參與,其實都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陪伴。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被關心與被重視的。在過程中,來自社區的家長成了這些孩子不同的父母,扮演在孩子人格成長過程中不同的Role Model,讓這些孩子去學習人際互動與價值觀,以及同理心與尊重。

因為棒球,社區走了進來。而因為社區走進來,反而凝聚了更大的力量。將「家庭」—「學校」—「社區」這個網住孩子的網,編織得更強韌。
▲「棒球是團體運動」這句話講的不僅是場上奔馳的孩子們,它也默默拉近每一位家長、球迷,甚至是關心這台灣基層棒球的人的心。

讓我們陪著孩子好好遊戲吧
比起給孩子魚吃,或教孩子怎麼釣魚,我們更應該讓他們認識「為什麼需要魚?」。

教育,應該是點燃人對世界的好奇心與同感,教給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讓他們具有能力去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在過程中知識和技能都只是工具,對世界的理解與健康的人格,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讓我們停止說「為國爭光」吧。我們就好好的,和這些孩子說好好去玩,去享受場內與場外的一切過程,而讓我們一起成為球場內外,和孩子一起玩的玩伴。

如果,他們能把在球場上的笑容,帶到他們未來人生的每個角落,或許就是最棒的事。讓我們幫助他們「為自己發光」吧。
▲守護孩子間溫暖的價值,邀請大家加入臉書社團【愛接棒牛棚】,以行動關心基層棒球。

【圖二】 附表參考:

▲孩子在七年級的工作能力平均數值相較其他年級來得突出,到了九年級時卻是最低。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孩子在七年級的人際能力平均數值相較其他年級來得突出,但是到了九年級時卻是全年級最低,顯見孩子在經過單一領域的體制下,人際拓展更趨於狹隘。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孩子在七年級的生活能力平均數值相較其他年級是最佳,但到了八年級後卻開始下降,到九年級時甚至比小學還低。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孩子到六年級的階段,遊玩能力平均數大幅下滑,原因可能此階段孩子皆為球隊比賽主要戰力,教練擔心遊玩能力與棒球產生抵觸,孩子因而變得不能夠享受遊玩。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孩子在七年級的思考能力平均數值最高,顯見此時孩子的學習能力最好,學校應該提供孩子更多思考機會,培育他們閱讀的能力。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孩子在七年級的服務能力平均數值相較其他年級來得突出,顯見孩子其實喜歡幫助他人,社會應給予更多服務他人的機會。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106年度【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問卷信效度相關資料:
發出問卷1,972份、回收1,576份,回收率80%,施測對象: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愛接棒計畫」全台24所學校其棒球球員、教練、導師與家長。

信度(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0.875

效度(建構效度KMO值):0.743

正負誤差值:95%信心水準下,誤差為正負2.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