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愛搖頭的小女孩

臺灣夢 2020/07/01

       一箱箱的愛心物資送到「臺灣夢」社區基地,裡面都是在地鄰里捐出來的二手衣物,社區志工讓孩子們自己挑選,大夥一股腦兒在紙箱前擠得水洩不通,還此起彼落地說「搶到什麼好貨」。個子最小的小江也跟著被人潮吸引過來,不過匆匆看了一下就走回自己的座位。志工阿姨忍不住趨前走向她…

志工問:「沒有喜歡的東西嗎?」
小江搖搖頭說:「沒有…」
志工又問:「是不喜歡這些花色嗎?」
小江回答:「不是。」
志工最後再問:「真的不需要嗎?」
小江依舊沒表情地搖頭說:「不要…」


▲有一頭俏麗短髮的小江,目前是社區基地年紀最小的孩子。

       愛搖頭、總是說「不要」的小江,現在是小一學生,也是社區中年紀最小的孩子。她剛到基地時相當羞怯,裡面的哥哥、姐姐都說:「她都用氣音說話,非常小聲。」原來個性內向的小江並不多話,志工們問問題,她總是回答「不用」、「不要」、「不會」或是「沒有」。而且,當社區志工教她寫作業、糾正錯誤時,小江馬上委屈地掉下眼淚。當時,志工們還在摸索,為何她的心思這麼敏感,更不了解她為何像是一道厚厚的屏障,總是拒絕大家給她的善意。

       基地放學時間,媽媽來接小江回家,並不斷催促她快一點,因為不想耽誤上班時間。小江的媽媽在附近的小旅館上大夜班,每天傍晚這個時候,就是母女倆一天中珍貴的相處時刻。因為回到家後,媽媽得快速交代完小江該做的家事,然後隨即出門上班,晚上的家裡,就剩下阿公、阿嬤、爸爸、小江的哥哥及4歲的妹妹。


▲媽媽騎機車載小江回家,一路上須穿越田間小徑才到了家。

       小江一家人住在社區基地附近,是在一片綠色田野中的老舊紅磚平房,映入眼簾的水泥地、髒舊斑駁已褪成灰色的牆面,如同大人記憶中的三合院。不過屋況不好、空間也十分擁擠。因為房間小,小江只能跟阿嬤、中風生病的阿公擠在同一間房睡,裡頭狹小又堆滿雜物,平時她要寫作業或看書都只能用客廳的茶几。家裡也沒有熱水器,洗澡前要先在廚房的爐灶燒柴煮水。廚房的雜物也不少,有一些是回收物,全部堆得像座小山丘那麼高。不過對於這一切,小江早習以為常,媽媽交代的家事,她也能一人全部搞定,像是掃地、拖地、洗衣服、洗碗等,甚至是燒柴煮水。


▲小江回到家就幫忙做家事,掃地或燒柴煮水都難不倒她。

       小江的爸爸是建築工地的臨時工,收入不太穩定,家裡的經濟來源,只靠小江的媽媽與阿嬤工作賺錢。阿嬤快70歲了,依舊每天外出工作,在隔壁鄉鎮的工廠從事清潔工,再加上媽媽上夜班的薪水,兩個人每月勉強可賺5萬元。只是賺來的錢大多花在阿公的醫藥費,剩下沒多少卻還得支應3個孩子的學費及家裡的生活開銷,收入幾乎全部用盡,無法存錢。


▲媽媽(左)會趕在社區基地放學時接小江回家,隨後交代一些家事後就趕緊出門工作。小江回到家的第一件任務就是洗碗。

       媽媽原本要申請中低收入戶補助,卻因為家裡還有一塊田地而不符資格,所以全家人只能勒緊褲帶過活。小江身上的衣服、鞋子,都是別人轉送的二手衣;她的書包是去年幼兒園的畢業禮物;筆袋與文具也是學校及社區基地送的。在小江的印象裡,家人沒有買過東西給她,更別說是出去玩,而媽媽滿檔的工作,也無法顧及她的課業。

       不過,幸好有「臺灣夢」基地讓小江像白紙一般的生活終於能有一點色彩,她發現才藝課程是這麼有趣、戶外活動能累積好多美好的回憶,每一天的生活其實可以如此多樣化。


▲社區基地的姐姐們都會特別照顧年幼的小江(右),尤其是分享點心給她,大家都希望小江趕快長高、長胖。

       小江在社區基地將近一年的時間,社區志工發現她好像有一點點不一樣了,比較不愛哭,說話聲音也變大了。不論是室內的美術勞作或是桌遊,還是曬曬太陽的戶外活動,她全部都喜歡。而且在社區基地的團體生活,多了跟同伴聊天的機會,她學習如何與別人溝通,而且善於做家事的她,對於志工分配的清潔任務,也都能順利完成,表現甚至比其他哥哥、姐姐們還好。


▲小江最喜歡基地的繪畫課,有次主題與家庭有關,她也把平時幫忙洗衣服、曬衣服的工作呈現在作品上。

       雖然小江的家庭情況無法改變,但有社區志工的陪伴照顧,適時提供衣物或上學用品等物資,也減輕媽媽與家庭負擔。尤其小江愈來愈有自信且開朗,志工們相信,慢慢地她能從基地得到力量,進而變為成長的養分,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社區志工阿姨(左)常主動關懷年紀小的小江(右),了解她的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