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孩子口中第二個家 

臺灣夢計畫 2017/11/01

十幾個孩子管這個地方叫做「家」,裡面的成員有負責每日接送的周爺爺、料理餐食的秀秀奶奶、規劃活動與擔任黑臉的余爸爸和每天必須從新店通勤來基隆堵南的六如媽媽,加上不定時會有很多叔叔阿姨來訪,雖然空間不到十坪,卻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家」裡面,沒有人有所謂的血緣關係。

一群不相干的人,怎麼會在這裡照顧別人家的孩子呢? 推動台灣夢計畫的「余爸爸」──堵南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余進益說,「家裡五個小孩大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需要幫忙,就來了」;而六如媽媽則是因為一句「看不過去」放下台北的生活選擇來這個無親無故的小城市照顧孩子。看不過去的景象是指,堵南社區附近有很多工廠和貨櫃場聚集,小朋友下課後因為無處可去便在貨櫃車與廢棄機械中橫衝直撞。自己也是一個孩子媽的六如,看得心驚膽跳,周爺爺則堅持每天都要到校門口接孩子返家,冬天的基隆,雨不大、但吹起的風卻很涼,周爺爺寧願站在風口多等個幾十分鐘,也不願意孩子一出來就正對著貨櫃車進進出出的大馬路。這個家,剛開始可以說是為了解決社區兒童安全,但是等到孩子一個一個找進來了,才發現這群在外面遊蕩的小孩,背後都帶有各自令人疼惜的故事。

坐不住的小恩

小恩的故事,是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離異後,小恩跟著祖父母居住,他有個外號叫「脫韁的野馬」,舉凡上課走動、捉弄同學、團體活動中不合作……幾乎能想得到的事情,他都有份,六如對他特別照顧,深怕眼前這隻活潑好動的小馬,哪天會因為失控而受傷;幾個月後,六如發現小恩會在基地下課後,沒多久再跑回來,「家裡沒有人,所以我不想回家。」聽到這句話的六如很難開口對他說,「你趕快回家吧。」無形之中,基地被小朋友當成了第二個家,也確實臺灣夢基地成立時,就是希望當成家來經營。

多元課程

為了讓家更多元,「余爸爸」找來老師教孩子敲打非洲鼓、學校的音樂老師因為看到臺灣夢基地的成效,自願下班後,來這裡繼續用音樂陪伴孩子,而孩子的家長呢?自然也不會缺席,一名擔任禮儀師的媽媽,便會利用假日來基地教孩子美勞、幾個阿姨、奶奶便負責活動時的餐食,秀秀奶奶是這之中的料理好手,據說孩子都愛吃她煮的咖哩。

「媽媽」的由來

六如覺得上天會安排她來這裡照顧小孩,不是沒有道理,「有一次我在他們放學的時候到學校接他們,他們一看到我,嘴裡大喊著”媽媽”,一邊就往我跑過來。」這之中有些小朋友來自單親家庭,如果這些孩子缺少媽媽,「而他們也願意把我當他們的媽媽,湊在一起這不就剛好嗎? 」  

當家人是辛苦的,在基地裡要教品德、要顧功課還要照護生活習慣,這些東西都需要長期培養,但就算基地掛著家的名義,也始終無法成為家。當孩子回到原生家庭,如果這些觀念無法持續,這是基地裡的「家人們」最擔心的事情。六如說,她對這些孩子只有一個期盼,便是希望他們可以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周爺爺則希望能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秀秀奶奶說:「這些孩子就像一顆一顆的種子,我們要用愛來灌溉他們,教會他們學會珍惜與感恩,也希望在未來他們同樣也可以付出自己的能力,去關懷更多需要的人。」   如果我們無法成為他們一輩子的家人,那就在這段時間,成為影響他們最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