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愛的故事 愛的故事
愛心捐款

Story愛的故事

你該關心的,不僅是少棒球員的戰績,更是他們未來的人生

愛接棒計畫 2019/02/01

「被棒球耽誤的歌手」「被棒球耽誤的廚神」「被棒球耽誤的畫家」「被棒球耽誤的詩人」──我開玩笑地這麼形容體育班或那些打棒球的孩子。這些玩笑裡,更多的是我覺得的不捨。

打球的孩子,我們常刻板地這樣想他們:「活潑好動」、「四肢發達」,「不太會念書」,甚至 「經常搗蛋惹事」。但這些孩子,我卻看到他們沒打球的另一面:節奏感佳、能唱能跳;煮得一手好菜、烤得出香噴噴麵包;在繪畫饒富天分,讓人驚艷。甚至我還見過每天晚上持續不輟地書寫日記,用細膩的文字記錄生活點滴的小球員。

這些樣貌,也是這些打球的孩子另一個樣貌,跟所有同齡的孩子一樣。

長期以來,棒球隊或體育班在教育體制裡,一直都是以弱勢的形象存在著,通常希望「他們把球打好就好」。在球隊或體育班的孩子,我們往往認為他們的學業成就不佳,我們總認為這些孩子就是不愛或不會唸書,甚至是沒有別的機會才加入球隊。

可是,在這一路上的觀察中,我們發現:我們讓他們會打棒球,但沒讓他們「懂」棒球;我們以為給了他們技能,卻放棄了他們的「人生」。


▲「如果我未來不能繼續打棒球了,那我還可以做什麼呢?」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做比想的更艱辛
這些打球的孩子,第一個被放棄的,就是他們的「學業」。但要不放棄他們,卻需要更多的努力。

「課業、球技都能兼顧的才是中山棒球隊」,新竹縣中山國小的郭碧玄校長這樣說。

2017年,在全國五年級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測驗中,郭校長赫然發現球隊的學生在國文、英文的平均答對率只為46%、41%,甚至數學的平均答對率僅有26%。這些統計數字都比一般生低。回歸教育本質,郭校長認為在小學階段,基本學力是讓孩子能走更長遠的基礎,長期下來如果因為「打球」 而放棄基本學力,未來只會更容易放棄學習。

維持基本學力和開展運動技能同樣重要,這是為了確保孩子未來的人生能走得更寬廣」,郭校長說,「棒球隊和一般生一樣是學校的學生,沒有人應該被放棄。」


▲中山國小郭碧玄校長不僅親自設計棒球隊的前後測問卷,了解孩子加入球隊前後的變化,也與學校師長分批懇談,從上到下齊心讓棒 球隊的孩子沒有一個被放棄。每年中信盃的現場也會特別空出空間,讓沒有比賽的球隊可以在打棒球之餘,也不忘記學生的本分。

「起初(郭)校長說要為球員安排課輔措施,甚至如果課業成績不能達標就要讓球員退訓時,我和校方之間也是有過一陣子拉扯」,中山國小棒球隊蔡佳瑋教練說。畢竟對球隊教練來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讓球隊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現實一點地說,這也關乎教練的飯碗。

而對家長來說,他們當初就是因為孩子學業成就不佳,沒什麼學習的動力,才要幫他們找另一個機會。現在校長反而說課業不佳就要讓孩子退訓,家長不禁質疑「他們就不會讀書了,現在連球都不讓他們打了嗎?」

對郭校長來說,面對這樣的質疑,他做的就是不斷地溝通。他親自寫信給家長,設計前後問卷,幫助家長與孩子清楚課業對棒球員的重要;同時他也找重視課業表現的學校教師和重視球技訓練的球隊教練深談,共同商討如何在課業和球技中取得平衡,找出能夠達成雙方期待的合作模式。

慢慢地,教練開始改變了想法。「學業就是學生的本分,這些孩子還是該把本分做好,畢竟他們上了國中、高中也不一定會繼續打球,如果像我們以前那樣,國小開始基礎就沒打好,未來怎麼跟得上人家」,蔡教練說。

而對方校長來說,他則在課程設計上努力創新。「基層教育的課程設計應該適才適性,設計有趣的內容,才會讓孩子們有意願去學習。」於是在豐田國小針對球隊打造棒球結合認知課程,設計出「投手丘到本壘板的距離是幾支球棒?」、「棒球場的面積如何計算?」等將棒球的元素融入到各學科中的題目,誘發球員對於學習的興趣。

「他們(小球員)有興趣學習,課業成績自然就提升了」,方校長說,「而且他們的自信心也提高, 在球場上甚至能表現更穩定。」


▲愛接棒計畫它不只是一個「打棒球的計畫」,學校們動用教育資源,一起幫助孩子更好,而中信慈善基金會則整合集團資源導入理財教育、品格、美語等課程,讓孩子有更多不一樣的體驗與刺激。

要成為一個好球員,必須先成為一個好人
但比起學業成就,我們更容易放棄這些小球員的,是他們的人格養成。

這些孩子常常被老師或家長貼上「難管教」、「調皮」、「不服從」的標籤,於是送到球隊裡,讓教練來管教他們。許多教練也往往用高壓的方式管理球隊,追求好成績。這樣的影響,讓這些孩子到青春期時,往往會展現出更強大的叛逆性格。

在教育理論中,6歲到12歲是孩子人格養成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時候他們對待人處事的觀念和價值觀如果有偏差,之後就很難改變。

但事實上,體育或是棒球,都是訓練一個孩子人格很重要的機會。因為體育並不只是「競技」,更包括堅持與挑戰自己;而棒球本質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球要打好,就要充分溝通,彼此關心,彼此補位。而這些都是在比賽成績之外,這些孩子擁有更有價值的資產。

「(用棒球)讓他們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中山國小的郭校長說,「有同理心、能夠尊重別人、 心中有愛的孩子,他們的思考力、創造力相對來說是較好的。」豐田國小方校長也說:「讓孩子們 去自我探索、自我了解,然後教他們如何尊重彼此、如何團隊合作。」

不僅校長這樣說,也有小球員的家長發現孩子變得更主動了。例如某位小球員的家長就說:「因為球隊要住宿,讓他學會了很多生活技能,現在放假回來還會主動幫忙我做家事。」

這些改變,或許比起棒球打得好不好,對孩子的人生更重要。


▲從2018年開始,中信慈善基金會導入 PILOT 課程(Positive Interpersonal & Life Orientation Training,正向人際及生活能力訓練課程),透過團體遊戲引導孩子調適同儕壓力或化解焦慮、憤怒,加強溝通與社交技巧,「如果大家都說,打棒球的孩子要有好的態度,那我們真正在做的就是落實它。」

今年愛接棒的移地訓練中,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孩子,他是來自豐田國小的林品浩。在趣味競賽中提前過關的豐田小將們獲得隊輔的允許,早已在旁邊空地吃著勝利餅乾,但品浩見到其他球隊的球員一直抓不到技巧、遲遲無法過關,便放下餅乾,走到其他球隊隊伍旁邊指導。大溪、新街、玉田、湖西...,品浩一一幫助這些他原本的競爭對手,直到全部的隊伍都過關,他才重新歸隊享受勝利的美好。

在營隊中,品浩經常在對方求助前就主動提供協助,似乎在他小小的心中沒有你、我,只覺得你有需要我就幫你。例如:幫忙晚到的球隊搬桌子、讓座位讓給其他學校的教練,甚至別校的同學因為小事起衝突時,主動向前關心和安慰兩人。

球隊的功能不僅是滿足吃飽穿暖的生理需求,學校的功能也不只是知識的追求或分數的競爭,如何引導孩子成長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能夠尊重、體貼、幫助他人,那才是孩子們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


▲賽事結束了,那然後呢?孩子從場上帶走的不應該只是輸贏,應該還有「互相合作」。

讓改變有更多的火種

「我平常就會跟小朋友說:比賽就是Game、就是一場遊戲,那些和你比賽的對手是你的朋友,而非敵人」,豐田國小方校長說。他認為要讓孩子們在上課時、在比賽中、在整個日常生活,都要用 「遊玩」──有趣但有秩序──的心態去享受。

長期關注少棒發展,其實有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幾乎有99%的小球員在國中、高中或大學後就離開球場不打球了。所以,離開了棒球,這些孩子剩下什麼?

很高興看到有更多的基層教育者注意到孩子在「棒球以外」的可能性。也見到他們在改變大家固定思維時面對的艱辛挑戰。這些改變,在採訪的過程不斷聽到需要「學校老師、球隊教練與家長一起合作」,需要教育者「進行在職進修」,需要「設計更新、更完整、更符合球員需求的課程」。

有時候覺得方校長和小朋友說的話,或許也是他自己的感受。這一切也都是Game,大家都是朋友,要一起享受,才有可能改變。或許,這也是我們要一起參與的一場Game。


▲幫助孩子變得更好,你可以這麼做▷加入臉書社團【愛接棒牛棚】用行動關心基層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