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沒有弱勢孩子,只有弱勢環境

2017/12/01 fb分享 line分享 line分享
點燃生命之火

一球球稻草團不規則的散落在田裡,這是農村冬天二期收成後的日常景觀,創造出這個景色的人是彰化縣埤頭鄉大湖村的老農夫們,他們正忙著蒐集這些稻草團,載送到或許是另一個行為藝術的地方去。一位有著俐落白髮、和藹可親的爺爺走過來,「我們低年級的孩子正在上客語課,要來看看嗎?」

這位總把孩子掛嘴邊的人是村長邱木生,一位把村長當副業、以社區發展為本行,為孩子搭起築夢橋樑的文化傳承實踐者,而一切使命,得從他眼見自己出生成長的大湖村的日漸凋零說起。

從佈滿荊棘到重見曙光的築夢之路

「我們社區現在有43個孩子,裡面有23個是弱勢兒童。」一句話道出鄉村典型的困境:資源匱乏的鄉下,養著缺乏健全成長環境的孩子。隔代教養家庭無力管教、父母忙於農事或工廠工作無暇陪伴是村裡的常態,許多孩童因此放學後遊蕩在外,一天過一天,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但我始終相信,沒有弱勢家庭、只有弱勢環境。」

邱村長在民國 98 年接任大湖社區理事長後,決定用社區的力量為孩子織一座保護網。「小朋友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不然大家都想出生在好的環境,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要找到資源,讓大湖村的孩子快樂長大,也有跟其他人平起平坐的機會。」頗具野心的他跟學校合作辦活動、在暑假辦育樂營⋯⋯但總礙於有限經費而有一搭沒一搭的進行,直到 104 年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的出現,才為他打造社區多元學習環境的計畫注入一股甘泉。

 


彰化縣埤頭鄉大湖國小目前全校僅剩 43 位小朋友。

學校沒教的事,由社區築夢基地完成

是什麼樣的多元學習,非得由社區來做不可?「就是要尋根,把我們的客家文化傳承給孩子,讓硬頸精神在社區長回來。」邱村長說,大湖村居民屬於閩客族群,大部分從桃竹苗地區移居而來,長久以來以佃農的身份定居。因此在社區築夢基地孩子們學習客語、客家舞蹈,更親自下田體驗種田的辛苦,除了用傳統方式播種、割稻,也種芥菜、醃福菜,在食農教育中理解早期長輩的勤儉精神。「如果只看讀書跟成績,學校的補救教學跟安親班就可以做了,大湖的臺灣夢精神,就是要把在地文化傳下去。」

 


傳統客家人冬天會在二期收成之後開始種菜、醃製保存,等到夏天雨水多時取出作為主菜食用。

 

此外,邱村長也四處奔走促成許多有趣的課程,「社區得不停的創造環境給孩子學習,這些經驗日後都會成為他們的優點。」無論是英文話劇、樂高機器人、桌球、邀請耆老講述社區故事、消防水電達人分享知識或讓孩子當中秋節晚會的主持人,都只為了讓他們有更多的生活或技能體驗。

找回社區的力量,孩子好好長大不再是夢

有了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支持,大湖村的改變有目共睹,孩子們變得更有活力、社區生氣盎然,更多的支持與認同也隨之而來;已畢業的孩子在國中放學後回來當志工、附近的運動用品工廠提供贊助、耆老願意開設更多手工藝課程⋯⋯,當整個村子因為孩子而凝聚,好夢就不遠。

 

彰化縣埤頭鄉大湖村邱木生村長

 

>>加入點燃生命之火>>立即幫助GO!
https://www.ctbcfoundation.org/light-up-a-life/index.aspx
 

 

返回